IBM--全能选手

   2023-09-13 互联网2230


  帕米萨诺延续了郭士纳的思维方式,并对IBM的商业模式再一次进行了梳理。2002年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e-BusinessOnDemand)战略如今已经抛去了“e-Business”,甚至正在抛去“Demand”,简单明了的“ON”反而更加直观,也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帕米萨诺眼里的“随需应变”也开始更加鲜明的直指企业的各项业务,而不再只强调IT。2003年初,斥资21亿美元收购来的Rational正式成为IBM的第五大软件品牌,到此为止,IBM积蓄在中间件周边的势力已经变得空前强大。

  然而,IBM作为“大象”所通常采用的沉稳步伐却日益节奏明快起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节奏中所流露出的轻快感。除了服务业务一向是客户向导,IBM在软件和硬件部分都格外加重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感觉,在这里,今年年初开始的软件集团的策略转型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而下一步,IBM又把目光集中在了“整合计算”上,这次,IT更加明显的只是被当作业务的辅助工具。“所谓‘整合’就是通过建立基于开放标准的、统一的、高效的、易于管理的IT基础平台。”这是IBM给出的定义。

  看得出来,从郭士纳开始,IBM的逻辑就是,并不是发展“新”事业,而是重新定义旧事业,把旧事业带入新的模式之中。而出现在帕米萨诺时代的“整合计算”算得上是最新的一个典型例子。核心是中间件,两大工具是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WCT(Workplace客户端技术),三个对象是信息、人员和流程,哪一项是新发展的事业?即使是前不久刚刚发布的WCT本身,也是旧有模式的革新,而并非技术的底层突破。

  到处都是方向

  即使是对既有商业模式或是技术模式的革新,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到的。但是IBM可以,这得益于其在技术领域近乎毫无破绽的广泛布局和八面玲珑的关系学。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自Linux。无论IBM对Linux多么热情支持和奋力推广,也掩盖不住IBM的良苦用心,IBM可不是慈善机构,凭什么会对一款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如此大方的拿出13亿美元。有人曾感性的说:“这就是一个相互利用的关系:Linux要利用IBM获得市场力量,IBM要利用Linux重新找回失落的世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