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导的成功之路

   2023-08-21 互联网2680


  可是,一旦拿不到许可证,生产线就要报废。徐立华却胸有成竹。他邀请信息产业部的官员到波导参观,说:“我们手机已经在生产了,等于说我们孩子已经生出来了,你还不给我准生证那怎么办?”同年9月,信息产业部给波导颁发了手机生产许可证。此时,波导已经生产

  出了两万多台手机,10月就批量上市了。

  而其他几家同时拿到许可证的企业才开始投资生产线,自然比波导慢了半拍。

  徐立华能以“逼宫”的手段拿到“准生证”,还有他独到的精明之处。早在1998年,波导就合并了宁波电子信息集团下属的电容器总厂和太阳能电源厂,使这家信息产业部部属企业成为波导的第一大股东。如果不给“准生证”,损失的就是国有资产。而波导也确实符合了颁发许可证的条件。

  但此时,波导无论品牌知名度还是企业实力都特别弱,几乎无人看好。和所有的竞争对手比起来,除了品牌含金量较低外,波导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面。“壮士断臂”的徐立华似乎正陷入一场危险游戏。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寻呼机销售火爆的时候抢先进入手机行业这一步对波导至关重要———2000年,国内寻呼机市场开始大幅滑坡,寻呼台几乎以每天1家的速度减少,寻呼机也由每台3000元迅速下跌到几百元。这一年,其他国产品牌的手机还没有生产时,徐立华领导的波导就已经销售了70万台。

  2001年,曾经占有国内70%市场的摩托罗拉也不得不宣布退出寻呼机市场。而此时的波导已经成为手机市场国产第一品牌。

  波导花大价钱从国外买来了手机外形设计技术。“拿来主义”让波导走在了时间的前头,迅速抢占了市场先机。

  国产手机起步之日,正值国外大品牌在中国市场深入人心之时,同时也恰逢中国移动通讯业务“爆炸性”增长之机,可谓机遇与风险共存。徐立华认为,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并富有内涵的艰巨任务,但留给国产手机企业的时间有限,必须打破常规,要“急功近利”。于是,“垂直起飞”成为波导手机品牌的基本策略,这一策略为挑战者波导创造了“后发优势”。而“后发优势”的形成,主要源自其技术借力的策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