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现任波导股份董事长徐立华与隋波、蒲杰等几位当时年轻的硕士来到了浙江奉化。他们在几间租来的民房里,开始酝酿一个梦想,做摩托罗拉的竞争对手。就是在这间民房里,徐立华开始研制中国的传呼机。当时,传呼机在中国还刚刚兴起。
那时候,徐立华自己背着个包全国各地跑,卖BP机,在宁夏签了50台的单子,就高兴得不得了。为了企业的生存,就这样一点点去摩托罗拉等洋品牌的虎口中夺食。1992年10月,奉化波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资1000万元,徐立华等人以技术作价490万元入股,由徐立华任总经理。1993年底,徐立华带领的创业团队,实现产值2100万元。后来,波导经过将近8年的“抗战”,成为继摩托罗拉之后的第二大市场占有者。
然而,手机的普及却使寻呼机制造成为一个快速萎缩的行业。徐立华审时度势,在波导寻呼机还卖得很火的时候,便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在1999年国产手机匆匆上马的潮流中,选择了跟风杀入。
徐立华说,做企业不要期望找到永远盈利的项目。成功的企业总是在老项目盈利的情况下,开始寻找新的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
然而,当徐立华迈出这一步时,舆论对波导的做法普遍感到惊讶甚至不理解。1999年,寻呼机市场正处于火爆之中,而波导正是这个市场最大的受益者。
而且,在洋品牌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波导的寻呼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波导却作出了一个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选择。
波导是冒着闯红灯的危险进入手机行业的,以“逼宫”的手段拿到“准生证”,以“壮士断臂”气概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面。
1999年元月,当时向国家申请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30多家。徐立华知道,谁抢占了先机,谁就会抢到第一桶金子。
当几十家企业尚在争夺信息产业部的手机生产许可证的时候,波导却偷偷地贷款2亿多人民币投资了第一条手机生产线。1999年5月,这条生产线便已安装调试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