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而不举债
在执掌星巴克的二十年里,舒尔茨先后拒绝了若干人们习以为常而又难以抵制的诱惑。他对某些\"常识\"说\"不\",并反其道而行之,哪怕\"绕远路\"也在所不惜。他的做法现在被认为是\"睿智\"、\"主流\",但当时并非如此。
\"听从自己的心灵,即使遭人讥笑也无所顾忌。\"舒尔茨是个有独特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怪人\",他的主张是:\"不要害怕与传统智慧抵牾\".这个犹太人不怕摊薄自己的股票份额,宁可出售股票筹钱也不举债扩张;他不愿意在员工身上省钱,也很少打广告;有机会发\"特许财\"的时候不心动,跟他谈合作搞多元化经营十有八九会碰壁——除非你的企业和他的一样优秀。
早在1984年星巴克举债(债务与股值的比率是六比一)收购另一家咖啡豆商铺的时候,当时只是市场经理的舒尔茨就对这种缚住手脚的扩张方式很不感冒。背上包袱之后,星巴克果然陷入了债务危机,工会也介入其中,闹得人心涣散,还影响了新业务的尝试。
\"举债创办公司并非最佳方式。许多搞企业的喜欢从银行借钱,因为这会让他们有全权掌控大局的感觉,而通过出售股票来筹集资金,会使个人对于整个运作失去控制力。\"目睹了管理层和雇员间的信任发生断裂,舒尔茨对\"举债\"颇不以为然,\"我相信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维持掌控力的最好方式是以经营绩效来取悦各大股东,他自己的份额哪怕在50%以下也没关系。这比背上沉重债务的危险要有利得多,大肆举债限制了未来发展和创新的可能性。\"由于零售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不愿举债导的舒尔茨转而采用了入股或卖股票的筹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股份、期权乃至董事会席位,直至1992年上市。
早期筹钱的那段时间,舒尔茨跟242个人谈过,其中有217人说\"不\".某种意义上说,星巴克是先苦后甜,在高速发展中避开了举债扩张、争吵、分裂的\"暗礁\".\"每筹募一次资金,我的股权就被稀释一次,\"舒尔茨后来不无骄傲地表示,\"今天我仍保有领导头衔,并非我握有高比例的股票,而是靠着我的理念和承诺,不断为股东创造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