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黑电同行的巨亏相比,海信主业的盈利为并购科龙创造了财务条件,另外由于海信在房地产业已经进入全国五十强,成为支撑集团盈利的重要支柱,这也是一头可资长袖善舞的“现金牛”。
为什么是科龙?
此次海信并购科龙,由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亲自带队,不仅考察科龙,同时与政府、银行等方面大力沟通,并拿出完整收购方案以及重组设想,抢下科龙的决心叹而观止,前所未有。那么海信的行动一反常态其背后的战略驱动是什么?
第一,业务发展的要求。与海尔年销售额近千亿的规模,TCL年销售额400亿的规模相比,海信的270亿还差得很远。所以2005年4月,在CCTV的一次访谈中,周厚健透露了海信集团的发展计划:“我们希望做百年海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品牌”。5年成长4倍靠自我积累肯定不行,自然要借力于收购兼并,所以尽管与海尔、TCL等企业重大购并行动相比,海信集团虽然谨慎,但也不是没有动作的。4月6日,收购南京伯乐,获得100万台冰箱产能的南京白电基地;4月8日,在浙江湖州收购了先科空调,并斥资5600万元建湖州变频空调生产基地,年产能突增300万台;6月28日,历经3年建设,远在西南腹地的贵阳海信工业园(一期)正式启用;8月4日,海信全球第十三个生产基地--海信新疆工厂在喀什正式开工投产。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扩张动作正是开局,而并购科龙不过是高潮而已。
第二,业务群的优化。就白电而言,空调业务一直由海信空调全权运作,而冰箱业务却属于海信电器。这个事业群结构并不好,海信电器一直以彩电作为主业,冰箱业务得不倒足够的资源,2004年电冰箱的销售额仅为5.2亿元,与70亿元的彩电销售额相比微不足道。海信收购后可以将海信电器的冰箱资产注入科龙电器,这样不仅可使冰箱业务能够迅速做大,而且使得海信电器能够全力以赴地专注于彩电业务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