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战为界:中国民族资本兴衰记

   2023-05-12 互联网3320

事实是,抗战之前,在当时的三大主要产业纺织、电力和航运中,民资确实显现出非凡实力。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记载:1936年,全国华商纱厂占有的市场份额为44.2%,且规模不俗,仅荣家的申新资产总值达7365万元,资本公积和准备金1390万元。其余为日商和英商瓜分;

民营电厂已发展到415家,发电总量为32万千瓦。而当时全国电厂总计为460家,发电总量为63万千瓦;

1936年,全国航运总吨位为60万吨左右,其中国营的招商局正处于发展停滞状态,船只徘徊在6.2万-7.1万吨,而民营资本家虞洽卿所控制的三北轮埠公司、中华公司轮船和鸿安轮船公司,总吨位已达9万余吨。垄断了川江航运的民生公司是1930年代发展最快的航运公司,仅用10年时间,就从70吨发展到1937年的1.8万吨。

1936年,不计1931年后沦陷日本之手的东北地区,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约为14.48亿元,为官僚资本的4.3倍。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编吴承明估计,在当时工矿业中,民营资本是国营资本的5.68倍。

 

全面抗战:国有化全面胜利与官僚资本的蚕食

抗战打断了自1935年以来的国民政府的工业建设计划,也使中国民营资本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战争促使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为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和控制提供了契机。

    1938年1月,国民政府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等并入经济部,翁文灏任部长,同时兼资源委员会主任。这次改革,使资源委员会作为发展国营工业的专职机构,在政府中拥有了突出地位,并以独立姿态成为国民政府第一个专事国营工业的机构,表明了其在战时发展国营工业的决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