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恒生参股兴业的P/B值为1.8倍,一个遭到争议的数字:恒生的投资者认为这一数字偏高,而兴业的股东则可选择上市获得远高于此的回报。
关键时刻,双方的核心考量只有一个:不可贻误战机。时至今日,郑海泉仍坚定表示:“这个价格是合适的。”
2004年1月,随着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的进入,兴业的股东结构变成了福建省财政厅占25%,三家外资分别占15.98%、4%、5%——控股方仅比三家境外股东的股权加起来高了0.02%。
不乏分析人士认为,兴业上市后,若发行25%的新股,则它的控股股东福建省财政厅的股权比例将下降到18%左右。这就为恒生提供了控股的可能性:它既不用超越银监会关于单家外资股东入股不超过20%的政策界限,也将不受外资股东持股超过25%需重新登记成合资银行的限制。
虽然希望能获得良好成绩,但郑也深知中国经济中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民营企业财务机制极不健全,用户的风险意识普遍较差。正因此,他也不停“控制”恒生的发展。“我们在内地一直是很小心的”,郑表示,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普遍缺乏意识,又不熟悉金融衍生业务,他不愿将国内的产品线复杂化。
而在放贷时,他也要求手下不能一时图快而不讲求贷款质量,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指出民营经济财务机制极不健全,不能仅因为民营企业高速增长就无视其他。 “只有在好的企业前提下,才能有好的银行。”郑企盼着内地企业财务更加透明以及公司治理的优化,他的目标是长远:“不能把客户关系搞坏,不能把银行招牌搞坏。”
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即将来临:今年7月,恒生将把北京代表处升级为分行。但令郑海泉深感遗憾的是,到时,新分行开业的主持工作,已经由接任其职务的柯清辉负责。而到那时,郑很可能在唱卡拉OK——在最近一次香港记者会上,他半开玩笑的承诺,准备邀请记者前往古老的汇丰大楼唱歌,据说嗓音颇为不错的郑最喜欢唱的是李克勤的《红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