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战略调整以后,97年双星总部结束了76年的生产鞋的历史,汪海充分利用双星名牌优势和管理技术优势,开始了“西进、北上、南下”的步伐,同兄弟厂家合作成立了成都鞋业有限公司、张家口股份公司、中原鞋业有限公司、贵阳鞋业公司、东莞公司、蒲田公司和沈阳公司,双星名牌效应迅速扩大,逐步形成了青岛开发区、工业园、海江、鲁中、瀚海、张家口、中原、成都、贵阳、福建、东北等十一个生产基地,既盘活了当地闲置的厂房、设备,解决了就业,也使双星原来的产地销变成了销地产,一步到位地占领了当地市场。后来很多政府领导和媒体对汪海这一步棋给于了很高的评价,说既发展了双星,又为国分忧,又带动了当地老百姓,是利企、利国、利民的三赢策略。
汪海在西进中按行业规律创造性地主动转移,迅速形成了规模经济,成为全国鞋业市场的领头羊和风向标,成为世界鞋圈公认的实际生产规模最大的鞋类企业。汪海在双星最兴旺的时候主动选择了转移,这是双星能够在国有制鞋企业普遍萎缩的大形势下而保持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
谜底之三:“提前10年”搞民营
汪海是一个“百万富翁”的制造专家,如今旗下的万富翁已经200多名,这是汪海在进行国有民营体制实践的结果,盘活了国有资产,带动了双星发展。
营销网络被誉为企业的命根子。可汪海敢吃螃蟹, 80年代率先在国有企业驻外经营公司中搞夫妻店,使双星经营公司迅速壮大起来。90年初将自己的经营公司进行承包,跨出了国有民营的第一步,这又比国家大型企业进行产权体制改革整整早了10年。汪海在全国大型企业集团中率先闯“雷区”,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卖掉连锁店,完成了职工从“给公司卖鞋”到“给自己卖鞋“的转变,为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探索了一条新路。
其实,汪海在中国改革的大潮中,一直充当着探索者、冒险者的角色,正是因为汪海坚持敢为天下先,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精神不断改革,才创立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在市场的搏击中,汪海认识到,国有体制并不是我们这种竞争性行业持续发展的优势,因此,多年来,双星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一直坚持对所拥有的140多家实体单位大胆实施“包、租、卖”等多种方式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在集团形成了“一企多制”的格局,推动了企业的稳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