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之一:提前“10年”进市场
汪海的之所以能称为“长寿总裁”,因为是中国较早进入市场的企业家,在1993年,正当中国舆论界仍在为市场经济姓资姓社喋喋不休地争论时,汪海早在1983年,就踏踏实实地在市场经济中纵横驰骋了,整整早了10年。
1983年,是汪海进入双星第九年,双星集团前身橡胶九厂却仍然生产品种单一“傻大粗黑”的解放鞋,虽然质量无可挑剔,但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的200万双解放鞋突遭噩运:上级主管部门第一次不按生产计划的任务收购了,理由是这种样式陈旧的解放鞋我们一双不要。橡胶九厂第一次成了无娘的孩子。
看到厂里到处堆着破胶鞋,工人们等着开支,汪海的心在流血:上千名工人将开不出工资,吃不上饭,今后怎么办?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汪海的泪只能往肚子里咽。但他想的是,橡胶九厂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营大企业,决不能就这么完了!汪海怒发冲冠找到商业部门论理“计划是国家下的,怎么说不收就不收了”,可无论汪海怎么哀求,都不能打动商业部门的领导。这时的汪海才真正醒了“企业要想活下去,只有进入市场走自己的路”。
这时的汪海,已经从中国农村由赤贫到温饱的经济腾飞,由麻木到苏醒的思想飞跃,由观望到初中的改革浪潮中,看到了自己和工厂的前途与出路,看到了橡胶九厂的未来,同时也开始有了起码的自我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
回到厂里,汪海下令人人穿上自己生产的解放鞋。他说:“我们橡胶九厂,从今天起,就是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汪海带领橡胶九厂2000名职工不顾限制企业私有销售产品的禁令“造反”了,自己偷偷背着鞋到各地找销路去了。厂里原来没有销售人员,汪海临时组建销售队伍,各路大军,四方出击,一面卖鞋,一面调查研究,了解市场需求。
不料,风声走漏,商业部门勃然大怒,对汪海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不但停止收购橡胶九厂的解放鞋,连他们新开发的产品,也一双都不要了。汪海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反而把过去偷偷摸摸地卖鞋,转为公开。汪海干脆与业务员一道走上了市场闯荡起来。人心齐,泰山移。职工们奔波了一年,硬是把积压的200万双解放鞋销售一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