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总裁”汪海:拚劲不减当年 欲创双星新历史

   2023-06-15 互联网3090

  这一年的辛苦没有白受,汪海靠着 “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 一句话,在残酷的现实中,使他认识了市场,认识了工厂的产品,更认识了自己脚下的道路。

  双星人当然不能忘记当年那200万双解放鞋。如果不是汪海带领职工进入市场自谋生路,就没有双星的今天。但汪海后来回忆说,那一年,双星被“断奶”之后,一切都是来自市场。橡胶九厂 “无上级企业”没有管的结果实际上是加速了我思想上的成熟和经营上的腾飞。

  或许,当年那些官员们也没想到,正是从这一次危难中闯出来的鞋匠汪海,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率领他的双星集团在市场中崛起,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一流、效益最好的国有制鞋集团。而汪海本人也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鞋王”!

  谜底之二:提前“10年”进西部

  进入新世纪,中国沿海的经济开放和内陆经济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怪现象,这种贫富悬差,最终使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开发,然而汪海正式提出西部开发却比国家早了10年。

  90年代初,美国、日本、韩国的制鞋业在纷纷向中国沿海转移的时候,正是双星出口的大好形势,汪海一方面在和他们进行正面交锋,另一方面,汪海却来了个金蝉脱壳,进行战略大转移,一只脚站在青岛,另一脚却跨到了中国的西部。其实在80年代,对于进行西部开发,汪海早就“小试牛刀”。

  在84年,沉睡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瞬间爆发,各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汪海冷静分析了当时全国制鞋业的形势:全国国有大中型胶鞋企业有300多家,实力都相当雄厚。而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区个体的、集体的、合资的制鞋企业已发展到3000多家,深圳地区也有2400多家,其数量还在往上增长。而浙江温州一带就更别说了,他们在推出新产品的技艺和速度上更是压倒群芳。在这种格局下,全国鞋的年产量已达到10多亿双。双星要想发展,必须进行战略转移,首先将老产品转移出去,腾出经历发展新产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