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刘洪齐寄希望于销售的放量增长能够将印度的本土品牌如BPL、Onida和Videocon挤出市场,然后才是与LG、三星的正面交锋。投资建厂以提高盈利能力,则是迫切需要完成的准备工作。事实上,由于TCL在印度声望渐起,印度地方政府颇希望它能与本地企业合资建厂,除了已有的几个小型代工装配厂之外,TCL与海德拉邦政府牵线的一家当地工厂的合资谈判正在进行。据透露,另一家年产能100万台彩管的大型供应商也在与TCL进行战略合作谈判。
与象共舞
1998年春天,当刘洪齐从湖南大学国际金融硕士毕业,进入TCL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TCL历史上第一批派往海外的跨国经理人。与他一同被分到总经理办公室的两个西安交大研究生在下厂生产实习两天后就辞职而去。刘洪齐在惠州的王牌生产基地待了4个月,交出一份建议改进作业流程的“无作业工时”报告,受到赞赏,旋即被选入“TCL国际事业培训班”接受培训。与刘一同接受培训的10个人被TCL内部戏称为“黄埔军校一期”,也是唯一的一期。
1999年6月刘洪齐与其他6名“黄埔一期同学”被派往越南。他借了一部汽车,在胡志明市周围的农村跑了3个月,逐个村地做销售,因为无法按时吃饭,“把胃献给越南了”。
来印度之前,33岁的刘洪齐的履历上已经有越南和印尼两个海外市场5年的出色业绩,“承诺的目标从没有不兑现过”。但是在2004年1月,当刘陪同李东生、易春雨到筹建独资公司,第一次见到他后来的搭档、主管营销的TCL印度副总经理阿迪卡拉·高帕·克里什纳(AdhikarlaGopalKrishna)时,他发现与这个比他大10多岁的印度人沟通并非易事,他们各自所操的湖南英语和印度英语互相理解起来困难重重,他们对如何开拓印度市场意见不一,他们的做事风格完全不同,两人简直没有共同语言。
一年之后,高帕成为与刘洪齐关系最密切的印度人,他们的合作,也被外界视为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