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20年前,当诺基亚在北京开设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家办事处时,仅有五名员工。但现在,经过20年的发展后,中国市场已成为诺基亚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而且基于中国市场的增长活力,其董事长兼CEO奥利拉乐观地预言在今后的两到三年,中国很有可能会成为诺基亚的第一大市场。
在所有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中,像惠普、诺基亚这样的传奇表现并不是少数。在这20年,它们在中国市场上收获颇丰的同时也慢慢发现这个市场本身的变化也在促使它们主动地寻找变革。
微妙的中国市场
在电信业的寒冬,中国市场成为许多巨头身上薄薄的棉衣。在其它电信市场几乎停滞的时候,爱立信、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企业依然能从中国市场收获令人艳羡的大单。也难怪有电信公司的老板会感慨地说:“谁输中国,谁就输了全球。”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火热的市场也同周期性的产能过剩、过于复杂的市场环境等不利因素联系在一起,除了惠普、IBM、英特尔、诺基亚、西门子等这些在中国市场已经有相当根基的企业之外,很多企业只是在这个市场苦撑着,即使在无钱可赚的时候,多数人依然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抱有信心。
[1][2][3][4][5][6][7][8][9][10][下一页]
甲骨文的某种产品在国外卖到了100万美元,但是在中国只能卖80万美元。总部曾询问原因,得到的答案是其全球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在中国只开价到了70万美元,如果甲骨文再开高,将会失去大片客户。
已经有国外媒体在感叹地问,中国市场对于跨国公司来讲到底是福地还是墓地。此话虽带有相当的夸张成分,但是很明显,这个被普遍认为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并非是所有跨国公司的福地。
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公司在中国手机市场最初兴起的几年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但现在这个市场对许多后来者却并不客气。在最近的一两年中,不断有新的品牌在尝试进入中国市场,但是成功者寥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