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PC行业的发展史。通过近二十年的拼搏,今天的联想是排名第450的世界500强企业;是世界个人PC领域第二,并连续八个季度保持行业最快增速(注:2011年数据)。
联想在日本、北京、上海、深圳 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设立了研发中心,在北京、上海、惠阳、深圳、印度、墨西哥等地设有物流基地,是全球领先的个人科技产品公司。凭借创新的产品、高效的供应链和强大的战略执行,联想已成为营业额高达210亿美元的高科技公司。全球员工达27,000人,且拥有覆盖全球的渠道伙伴网络[ 来自联想2011年度研究报告].
从中关村到硅谷,从柳传志到杨元庆,从legend到lenovo,从“奔月”到并购IBM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生产商……联想走过的路,经历的抉择是每一个立志要成为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即将或者正在面临的。
创业篇 科研所的蓝色血脉[关于蓝色血脉:这个是学VI设计的人的一个小典故:IBM早期的VI(视觉系统,LOGO等一系列品牌标识)就是一蓝色的巨大标志,被人们说成蓝巨人的原因。后来蓝色被广泛地使用于IT行业的logo和企业文化中。] 1984-1993年
摘要:在最难熬的时候,联想的员工们没有退缩,用柳传志的话说:“坚定不移,赔钱也做。”因为“如果不做自主品牌的PC,将来贸易一定更不好做。”
下海去
1984年的中国科学院正处在转型的边缘。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各种名目的研究所层出不穷,而与此同时,各所开展的各项研究却离国际水平越来越远。
80年初,柳传志所在的计算所举全所之力研制的大型计算机“757工程”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但是其拥有的每秒千万次的运算速度与国际水准相比令人汗颜,同时其以军事为目标的研究思路更是得不到市场的响应。“757工程”的尴尬命运让计算所走到了原有发展路径的尽头,来自军事部门的研究计划停止后,再也没有任何资金从上面拨下来了,何去何从的问号摆在这家吃惯了行政拨款的清高科研所面前。
于是当时计算机所所长,也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曾茂朝带头组建了一家信通计算机公司——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柳传志被选中担任主管日常经营工作的副经理。1984年秋日的一天,当柳传志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那里得到批准成立公司的消息,激动得难以自抑,他当场向领导宣誓:“将来我们一定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当时的豪言从今天看起来未免太过小儿科,而联想就是这样一家不断地突破自己预定的目标,给人无尽联想和期盼的“造梦公司”。
蓝色航程始发地是计算所的传达室,全公司11人,全超过了40岁,唯一的技术专家是副经理张祖祥。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平房会有与惠普著名的斯坦福车库[1939年: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电气工程师比尔。休利特和戴夫。帕卡德以538美元和一台Sears-Roebuck钻床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车库中创办了惠普。他们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姓名在公司名称中的顺序。后该车库以惠普诞生地而闻名世界。]相提并论的一天。
而就在窗外,当时的中关村正开始显露出繁荣景象:柳传志下海的时候中关村已经拥有40家科技企业,并在北京城拥有“电子一条街”的名号。当时中关村最出名的是陈春先,最知名的公司被合称为“两通两海”:即信通、四通、京海、科海,它们的创办人无一例外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知识分子成堆的中关村诞生的企业继承了中国科研院所的蓝色血脉,从陈春先开始,一批一批的科技人员前赴后继地证明自己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完全能够大有作为。
连着脐带的新生儿
当时中关村的创业者们在一批知识分子当中多少显得有些另类:京海的创建人在给中科院的报告中毅然决然地写道:“无论什么方式,调走,聘请走,辞职走,开除走,只要能出去,都行。”而四通的万润南,则到处张扬自己是“民办企业”和“无上级主管”。跟这些创业者相比,柳传志则显得要低调得多,从一开始柳传志就没有想过要割断公司与计算所之间的“母子关系”,甚至在很多时候更希望强化这种若即若离的血缘。
柳传志公司的启动资金是计算所拨给的20万元,联想的资产性质是“国有企业”。在充分享受了国有资源的同时,柳传志则在财务、人事和经营决策的权力上,享有相当的自主权。一开始这种混杂的状态并没有人觉得不妥,而在联想壮大之后,资产归属的问题才变得敏感起来。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脐带连着母体的新婴儿。
第一桶金
公司创办的头几个月里,柳传志并没有显现出他后来那种运筹帷幄的领导才能。背靠着中国最权威的计算机研究机构,他竟找不到一个可运作的项目,只能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像没头苍蝇一样地乱闯。
公司真正赚到“第一桶金”是在1985年初。当时中科院购买了500台IBM计算机,其中的验收、维修和培训业务交给了公司,这些业务带给柳传志的公司70万元的服务费。通过这个业务,柳传志跟刚刚成立的IBM公司中国代表处搭上了线,成为后者在中国的主要代理公司,为IBM做销售代理成为日后联想公司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而对柳传志来说另一个重要成果是,他说服了中科院出名的计算机专家、中国汉字信息处理的开路者倪光南加盟他的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的职务。
1985年初,倪光南就完成了“汉字系统”这项技术的所有研究,并将之命名为“联想式汉字系统”。柳传志也正是听说了这个消息,才迫不及待地找上了倪光南。柳传志说服倪光南的核心理由是:“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对于一位充满济世情怀的中国科学家来说,这大概是最直指内心的一个诱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