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一个联想

   2023-10-05 互联网2000

“双模式”并非简单地将直销和分销部门一分为二,而是要重新设定和协调内部流程,在人员管理、财务制度、操作流程等方面,关系型与交易型模式都存在天壤之别。要保证两类模式在资源分配中相互不干扰、协同发展,实现在联想内部兼容不同业务流程与价值链的柔性企业目标,设计难度可想而知。2004年,联想开始着手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销售、供应链及服务等五个环节分出两种模式,目标是在巩固联想零售市场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集中突破大客户市场。

2004年春夏之交,联想的多元化业务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的核心业务依然是依托公司运营平台和管理平台的PC及相关产品业务,统称为“信息产品业务群”;除此以外,联想把上一个“三年规划”中诞生的商用IT、消费IT两大业务群组合并;手机业务被集中成为“移动通信业务群”,它是未来的重点,而IT服务等其他业务将以更灵活的机制促进健康发展。变革后,联想在多元化时的六大业务群组不仅数量上砍去一半,布局也更清晰。联想的多元化路线自此拐了个大弯,重新回归到了PC主业上来。

经过“D项目”、“双模式”、激情变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联想集团业务模式和销售模式更加清晰,无论是主要PC业务还是网络业务的执行更加灵活有力。一个新的联想即将精神抖擞地重新踏上更远的国际化征程。

海航篇 从中国方圆到世界的lenovo 2004 -2010年

摘要:联想的国际化战略里清晰写着:第一步,宣布联想换标;第二步,收购IBM业务;第三步,借力奥运进军国际市场。这几步棋每一着看起来都惊险万分。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得满盘皆输的局面,但是联想还是步步相扣地完成了自己的计划。成为中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真正达到国际化水准的企业。

龙象共舞

来自IBM的橄榄枝

2004年,许多步入青春期的中国企业开始躁动不安,而跨国并购似乎就是迎接他们的“成人礼”。这时的联想正准备捡起自己耽搁了16年的国际梦,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中国PC业的民族大旗会成功地将PC行业中的“蓝色巨人”拉到中国本土。

时间倒回到2001年,“当乔伊斯第一次来到联想和我们提出出售想法时,我和柳总都把它当成了天方夜谭。”杨元庆嘴里的这位乔伊斯,指的是当时IBM负责全球服务业务的高级副总裁约翰。乔伊斯。早在2002年5月,当时处在战略转型期的IBM就向联想伸出了试探的“橄榄枝”。柳传志和杨元庆当时都觉得不可思议:IBM怎么就看上了联想呢?要知道,在IT界素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可是PC业当之无愧的缔造者。包括柳传志和杨元庆在内的联想人可以说都曾都是IBM的粉丝。

但当IBM主动“求嫁”时,杨元庆虽然心动,但被谨慎稳重的柳传志一口回绝,“IBM的人2001年到北京和杨元庆谈过这个事,我没有多加考虑就把这个事给枪毙了,因为当时的难度和风险比今天大得多,这是要命的事。”联想毫不犹豫的拒绝,因为当时的联想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当时的联想刚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许多收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是到2003年冬天,联想的多元化战略严重受挫之后,高层决定重新开始考虑国际化道路。联想之所以踏上久违的国际化道路,原因有三:

第一,是为了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发展,国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参与全球竞争,拓展海外市场。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加坚定了联想国际化的信心,联想顺应这一战略,率先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探路者。

第二,是为了应对产业变局。

联想并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为了实现企业持续增长去国际化,它的内在动力是增长。当时,联想在中国市场已经触摸到PC市场的“天花板”:30%左右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要想突破30%的市场份额,付出的代价将会非常大。而国际化,无疑是打破这种“天花板”限制的一种选择。

第三,联想一直以来都有自己明确、清晰的企业愿景———要成为值得信赖、受人尊敬的国际化企业,要成为一家世界级、卓尔不群、基业长青的科技公司。作为一家中国的公司,联想肩负着向全球展现中国形象的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企图心”,国际化是必需的选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