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突变时怎样调整战略
在三星有了最初的发展轮廓后,金融危机将三星逼进了生死时刻,1998年3月22日,李健熙发表悲壮的宣言:“为了克服危机,我甚至不惜抛弃生命、财产及名誉来挽救三星!”
7月末,在新罗饭店,20多名三星电子最高层为最终的结构调整改革决定召开了会议,会议的名称就是“生死对策大会”。10多小时的会议过程充满了紧张和悲壮的气氛。会议结束时,作为副会长的尹钟龙以身作则,首先写出“辞呈”。接着,大家都写出了,表示如果到当年年底为止没能进行改革,或改革得不到成功的话,全体都将辞职。公司紧急组成了工作团队(TaskForce),两周内树立了结构调整的计划。
结构调整确立了一个原则:大胆而果断地撤消局限型及非主打型产业,以半岛体及移动电话等高利润产品为主进行产业结构重组;即使目前盈利但无长远发展前途的产业,也被列为待整顿对象;更有甚者,1998年甚至将每年销售达四千亿韩元、净利润过千亿韩元的富川半导体工厂也卖给美国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而富川半导体工厂是李健熙当年个人投资并苦心经营的工厂,因此李健熙对富川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结构调整的时候,李忍痛强调:“不必考虑我的个人情绪”,支持坚决彻底地进行产业重组。
有了这种自上而下的决心做后盾,三星公司从1997年至1998年两年间,共整顿了包括小型家电及无线寻呼等在内的共34项产业、52种品种。
回忆那段艰难的历程,尹钟龙说:“调整中最艰难的就是裁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1996年底至1999年底,包括国内外在内的8.5万名员工减至5.4万名也就是说,三名员工中就得有一名离开公司,而这需要顶住来自社会和舆论的巨大压力。
但是在另一方面,事业蓝图明确后,虽然现金拮据,但三星在技术和广告上花钱却毫不手软。从1997年起,三星电子始终保持营业额5%以上的研发投入,而且把工程师占员工比例大幅提升到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