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列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从金·坎普·吉列时起,吉列公司对营销似乎情有独钟,这或许与他做推销有关。后来的继任者多数也继承了他这种重营销的理念。1939年,吉列获得了世界职业棒球大赛独家广播赞助权,并一直保持到1950年代。在以后的年代,吉列的名字频频在赛马、拳击、橄榄球等各种体育比赛中出现。
1980年代以后,吉列经历的2次较明显的低迷都与营销不力相关,而重新回升也都与营销力度的加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某些时期,吉列的广告费用甚至远远超过研发费用。2001年,吉列的广告费是5.76亿美元,相当于研发费用的3.08倍,2003年的广告费与研发费用之比为4.09:1.它还在跨国公司中率先实行了全球统一的营销策略。
堵蚁穴于决堤之前
好产品加好营销,吉列的增长模式似乎就这么简单。但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却是,基业长青并不等于没有曲折沉浮。
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那些生存下来的公司非常善于遵循一套基本的而又不断变化的原则。但是,也有人批评柯林斯太过于看重存活公司的优点。实际上,一些公司虽得以苟活,却只能在夹缝中残喘。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那些能在曲折中前进并且迄今仍很活跃繁荣的巨头。
据统计,1970年的《财富》500强企业到1983年已有1/3因并购、破产或拆分而不复存在。日本东京商业史学家莱斯利。汉纳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大公司的平均“年龄中数”是75年。为什么那么多公司会折戟沉沙、万劫不复?那些迄今仍傲立在商业浪尖上的寥若晨星的公司又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毫不例外,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吉列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其中较大的几次发生在1930年代、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1998年至2001年,该公司的剃刀、电池和牙刷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999年至2000年吉列的市值减少了55%,即大约350亿美元。接下来的问题更贴近主旨——为什么吉列能活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