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各部门积极推动实质性重组的大背景下,剖析实质性的重组行为,有利于中国国有企业以及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
18年来不间断地实施实质性重组,至今拥有3家上市公司的三九集团,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绝佳案例。
三九集团的发展壮大过程,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中堪称奇迹。
从一个校办工厂发展成为一家中央直属大型企业;从3个科研成果发展成为“中国制药之王”;从单一的一家制药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00多家下属企业、以医药为主营的产业集团;从零起步到创出价值83.06亿元的“999”品牌;从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到拥有总资产210多亿元——这一切,按照三九集团的说法,都有赖于三九集团18年来不断地并购,且在并购之后采取实质性的重组行为。
18年三九集团共并购重组了80多家企业,最为成功的并购重组案例发生于证券市场——重组深市上市公司宜春工程(重组后更名为“三九生化”),以及重组沪市上市公司胶带股份(重组后更名为“三九发展”)。
通过实施资产重组,宜春工程和胶带股份都分别成功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中主业突出、业绩稳定的“明星”上市公司。这两颗“明星”与三九集团旗下另一颗“明星”——三九医药,分别分布在江西宜春、上海市以及深圳市三地,遥相呼应,相互辉映,在医药领域协调发展,构筑成为三九集团的医药产业链条。
入主宜春工程之后,三九集团依据自身在医药领域的优势,并结合宜春工程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了重组方案——逐步压缩原有业务,形成以高科技生物制药为主营业务的格局。
重组宜春工程
在宜春工程潜在危机尚未显现之时介入重组——在这一案例中,三九集团选择了一个绝佳的重组时机。
1998年,上市两年的宜春工程进入了三九集团的视野。
宜春工程,于1996年上市,属于典型的小盘股——截至1998年6月30日总股本为1.12亿股,其中流通股为4750万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