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斯达康硬着陆

   2023-07-11 互联网2910


  前一项任务很快就实现了。2005年第2季度,UT斯达康在美国市场的收入首次以占总销售额45%的比率超过中国市场,而在此之前,美国市场的比率一直不到5%,面对这个数字,UT的高层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45%的成绩除了UT斯达康在美国收购的公司功不可没之外,最大的一个因素却是“此消彼涨”——UT斯达康的中国收入大幅减少到了原来的1/3,这显然不是UT高层所希望的。

  显然,两年多的布局和收购,没有给UT斯达康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观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依靠前期的技术积累,在海外的3G市场上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抢占3G市场蛋糕的进程中,UT斯达康显然已经滞后于竞争对手。

  通信技术企业一般均以3~5年为周期阶梯状积累运转,要挤入3~5年以后的主流市场,必须现在进行技术的积累和投入,而现在小灵通产品生命周期的迅速衰落,使UT斯达康出现了一个令人愀心的断档期。

  回过头来看,UT斯达康没有在鼎盛时期完成技术转型非常遗憾,在小灵通市场最疯狂的2001~2003三年中,UT斯达康的报关员忙得焦头烂额,因为市场发展实在太快,UT斯达康来不及自己生产小灵通系统设备,只有直接从日本进口产品贴牌销售才能赶上交付期限。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爆炸式的增长过程中,UT斯达康无暇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协同,导致赚得钵满盆满的情况下丢失了长远的机会。

  谁来负责

  鼎盛时期,UT斯达康管理层曾经被媒体冠以“梦之队”的称号,盛极而衰之后,这个组合似乎也出现了裂痕。

  由全球CEO陆弘亮、中国区CEO兼全球副总裁吴鹰以及后来加盟的中国区总裁周韶宁组成的UT斯达康“三驾马车”,一直保持着三地分工的管理模式。

  陆弘亮在美国,集UT斯达康全球董事长、总裁和CEO三职于一身,实施UT的全球决策,但事实上,UT斯达康在2003年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国际性业务,UT斯达康的全部业务重心都在中国国内,陆弘亮的美国全球总部,主要承担着资本运作的工作,而“超级大销售”吴鹰在中国开疆拓土完成初始积累后,便退居幕后,抽身出来着重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政府关系,而把中国业务交给了1996年加盟UT斯达康的职业经理人周韶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