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样机试制和小批量出口,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完美的转换,日本三洋拆除了小型机的生产线,所有小型机均由三洋制冷进行生产,三洋制冷终于迈出了国际化的艰难的第一步,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5][下一页]
三、自主出口: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远
小型机成功返销日本后,三洋制冷不仅从出口中获得了稳定的收益,而且反过来稳定和促进了国内市场业务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尽快实现自主出口,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第二步,进一步形成国内国际经营活动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是三洋制冷寻求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受到日本三洋全球战略的制约,第二步没有能够立即迈出去。
在日本三洋最初的全球战略布局中,三洋制冷被限定在中国市场,只能面对中国市场进行经营活动,而日本三洋则不仅可以通过向三洋制冷出口关键零部件获取利益,而且每年可以从三洋制冷的盈利中得到分红的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利益最大化。同时,日本三洋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把在日本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赚取产品出口的利润,这是非常符合日本三洋的整体利益的。而如果同意三洋制冷产品向国外出口,很可能会形成三洋产品之间的内部竞争,导致日本三洋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是不能允许的。同时,日本三洋认为,海外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如果三洋制冷的产品在国外用户处出现质量问题,则不仅三洋制冷要受到惨重的损失,而且三洋品牌形象将受到损害,将会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带来长期不利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日本三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才对三洋制冷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非常谨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三洋制冷不具备进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和能力,因此对三洋制冷进一步开展国际化投下了否决票。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日本三洋的出口产品由于价格较高,在竞争中逐步处于劣势,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下降,从产品出口上所获得的利润日益减少,面对着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攻势,日本三洋被迫对全球战略进行调整,三洋制冷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三洋制冷的国际化战略再现曙光。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市场环境开始向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转变,三洋自制自主出口的禁令终于被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