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强调指出,在对职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做出描述后,有一个逻辑顺序是不能搞错的:自主开发企业的出现是使这些精英能够发挥潜力的前提条件。事实上,这些中国汽车工业的精英们是在吉利才真正经历自主开发的,所以吉利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例如潘燕龙就说,他个人来到吉利一年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收获:第一,做了许多中国人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第二,发现开发汽车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难。自主开发经验和开发人员的信心是互为因果的,恰恰是因为有了起于草莽的吉利及其宁可跳楼也要造汽车的领导人——李书福,这些中国汽车工业的精英们才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吉利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2003年,吉利销售汽车80068辆,比上年增加70%,汽车的销售总额为43.47亿元。吉利目前面临的瓶颈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困难是资金短缺。吉利现在生产的主要是低档车,平均每辆车售价5万元,利润率较低,所以靠内部积累不足以支撑计划中的扩张。为筹措资金,吉利于2003年3月与香港上市公司国润控股签署协议,合资成立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集团拥有50%以上的股份。国润公司是一个投资公司,没有任何汽车工业的背景,其合作目的是分享中国汽车工业的利润,所以这个合作不会影响吉利的管理控制权。事实上,吉利并不反对合资,只是坚持自己的三“不”原则:不以自己的品牌合资,不整体合资,不放弃自主开发。
第二个困难仍然是人才短缺。虽然已经有许多汽车工业的精英加盟,虽然吉利的教育培训系统在大量供应中低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高速增长的吉利仍然对人才饥渴如初。例如,潘燕龙的一个苦恼就是无法吸收到更多、更高级的人才。为此,吉利已经准备把汽车研究院从偏僻的临海搬迁到宁波。
尽管面临着这些困难,但至少可以肯定,吉利是一个有着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生命力的企业。我们认为,吉利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不能成功地从一个家族企业转变成为管理型企业,而吉利的创建人和领导人李书福对这个过程具有关键作用。这个过程肯定会伴随着矛盾和困难,吉利的“老兵”和新加盟的精英都需要适应这个转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