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与国外的合作,吉利也正在与长春的原机械部九院(国内汽车工业的重要研究机构)商讨合作事宜。吉利还加强了与国内大中院校的合作。其中的核心合作伙伴有武汉理工大学与江苏理工大学。吉利希望能够与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在汽车总线体系(CANBAS)、底盘结构的优化、主动防侧滑和侧偏以及电动转向等几个方面进行合作开发。
此外,吉利还与国内的一些重要的零部件企业合作进行开发。经过多年的国产化,中国已经有了初步具备开发能力的零部件企业。但在合资模式的种种限制甚至压制下,这种能力无法发挥出来。例如上海纳铁福传动轴厂(桑塔纳国产化时建的合资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传动轴企业,但它在为合资厂配套的时候,不能对指定的产品进行任何设计改动。为吉利配套就使其能够进行产品开发,并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因此,中国整车企业的自主开发必将带动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发。
吉利从2004年开始对原有的配套商将大力推行VDA6-3标准的培训(强调生产过程控制的一项培训),同时设立考核机制提高准入门槛(由于吉利掌握大部分的产品知识产权,所以对这批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准入权),从而带动整个配套体系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吉利将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开发。这一轮将完全是自主开发,但同时也将完全按照规范的产品开发体系进行。这个计划当然是吉利的核心机密。但潘燕龙在谈得高兴时,还是给我们看了一眼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的一款新车型。虽然只有几秒钟,但印象深刻,而且在这个新车型上已经看不出一丁点吉利现有车型的影子。
根据对吉利产品开发活动的了解,我们推导出来的吉利自主开发阶段的示意图。在第一个阶段(波峰),吉利的自主产品开发从钣金工敲车开始,到经过“数字工程”的重新优化后升级换代为止(个别不同情况忽略不计);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国际合作(与韩国、德国和意大利的3个项目)学习正规开发产品;第三个阶段是已经启动、但需要数年时间见效的完全自主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