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重量级的外来专业人士是于2002年9月加入吉利的潘燕龙,现任吉利集团汽车研究院院长,并同时担任吉利集团的总工。潘于1983年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毕业,长期在南京汽车工业集团工作,曾任南汽菲亚特的总工和工程中心主任,曾于1996年担任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专家组成员。潘燕龙上任后,虽然面临着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压力,但他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基础建设上,主要是进行了三大体系的建设。
第一,产品开发体系。这个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把产品开发过程程序化,即把吉利所有的产品开发工作都纳入到标准开发程序中。为了把这项工作与企业不能中断的产品开发工作相结合,研究院对所有现有的产品进行数字化工程,即把所有产品的数模做出来(钣金工敲出来的车连图纸都不全,数模就更谈不上了)。为此,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在2003年一年内做出了5000多个数学模型。由于建立数模是优化产品的关键(不仅可以准确找到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大大提高模具的精度),所以这项工作使吉利四大生产基地的9个产品可以在2004年8月之前全部完成升级换代。
在掌握大量数模的基础上,吉利汽车研究院还干了一件国内首创:在电脑上实现了全坐标的网络化(它支持全数模三维化)车身设计。掌握这项技术的意义非同小可:汽车开发的一个技术难点是整体布置(例如前车厢内的发动机等零部件的布置),目前全数模三维化设计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而掌握全坐标的网络化车身设计技术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车身设计的透明布置,大大简化整体布置的困难。至此,钣金工敲车的开发方式在吉利已经成为一去不返的历史,而吉利在2003年开发出来的华普303和美人豹也成为第一批真正走完了全部流程开发出来的产品。
第二,技术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的三大灵魂是:(1)产品明细表;(2)产品标准体系;(3)工程标准体系的管理。除了合资以及独资企业之外,目前国内的产品明细管理还停留在1970年的标准上,基本丧失了实际意义。吉利原来没有技术档案,可能是由于潘院长的背景,吉利研究院吸收了南京菲亚特在与国外合作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体系,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产品明细表是数据库的核心内容,吉利的产品明细表于2003年12月完成。吉利还希望通过对国外先进厂商的学习,把标准体系建立起来(原来国内的标准体系并不适合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整个集团的产品标准体系计划在2004年7月末之前完成。这些措施则保证了企业能够实现开发数据的整理,开发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开发失误的检查。目前吉利已经从一个曾经连产品图纸都不齐全的企业,转而形成了自身齐备而有序的一套技术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