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从学习到超越

   2023-09-13 互联网2360


  这些汽车工业专业人才加入吉利的主要动机来自要造“自己的车”的愿望,甚至来自一种“要打破中国汽车工业原来格局”的义愤,而经济收入的动机并不是那么重要。吉利赋予了这些专业管理者以很大的信任,例如在吉利目前的产品决策委员会中,只有李书福本人属于原来意义上的“李家军”,而另外3人徐刚、南阳、潘燕龙则均属于新加盟的专业人士。而供应商决策委员会则是李书福、徐刚、南阳以及一位采购部部长来共同担任。此外,这些新进人员也在吉利的经营决策委员会中被委以重任。

  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进入正在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改变着吉利的面貌。例如目前宁波公司总经理蒋书彬,曾任一汽大宇总经理和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于2002年11月加盟吉利。蒋书彬上任宁波公司总经理一年间,在人员和设备没有任何变化的条件下把这个工厂的产量从2002年的1.3万辆汽车提高到2003年的3.8万辆,这个工厂2004年的计划产量是7.3万辆。同时,工厂从2002年的亏损转变为2003年的1.3亿元利润。而此前吉利曾经为了实现比这个更低的目标,在一年之内更换了5任总经理也没能达到。宁波基地的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是外来的专业人士,如一位副总经理是原二汽研究院(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副院长,到宁波之前在吉利集团担任质量部部长。

  蒋书彬是一位优秀的现场管理者(模具钳工出身,后来接受了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据说他加入吉利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绝不去集团公司坐办公室,而是必须管工厂。当问及他对宁波基地生产现场的最初印象时,他直率地说:“土里土气的。”经过一年多的整顿,宁波工厂的现场管理水平已经直逼合资企业。

  但职业经理并非不会遇到矛盾。蒋书彬上任初期,在狠抓质量的过程中清理“垃圾供应商”,这一度形成了一定的内部矛盾。然而随着宁波公司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随着这些外来的专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蒋书彬这一批来吉利大展拳脚的“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工程师”和他们的改革行为,逐步成为了民营企业家李书福判断的基准,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步成为了整个吉利集团的主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