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瑞银模式”成功的启示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模式,在国内首次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入外资化解证券公司风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可能成为未来MBA教材的经典案例。瑞银成功重组北京证券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外资机构重组国内券商不仅要做财务投资者,而且更要注重做战略投资者
所谓财务投资者是以获得资本回报为目的,更注重的是短期投资收益。所谓战略投资者,它不仅仅在资金上、财务上与我国证券公司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和专才,帮助我国证券公司改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改革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战略投资者不注重一时得失,而注重长期利益,与所入股证券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中外长远合作的战略安排。据报道,瑞银参与北京证券重组之初并不急于追求大量盈利,重点是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打造一个优质的瑞银中国基地,为新证券公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瑞银集团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何宏丰也表示,“投资北京证券,是一项合算的交易”,“通过这个渠道,我们能够更多地接触中国的投资者,我们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投资和融资,而是打造一个长期的平台”,“瑞银集团在谋求一个长线而不是短线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需要5至2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得以建立”。这从瑞银集团作为QFII对中国A股投资的风格中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二)外资机构重组国内券商不仅要考虑抢滩中国证券市场?
金融、证券业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和血液,在我国一直具有国家高度垄断控制权和特许经营权。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发达成熟之前,要跻身中国证券市场理所应当必须取得投资中国证券业的投资特许权,换句话说,必须“买票进场”。瑞银为取得新北京证券20%的股权的“入场券”总计支付17亿元,其中3亿元是投资新北京证券的股本,其余14亿元将用以支付全部保证金缺口及50%左右的机构债务,体现了救赎中国券商的诚意,为外资重组中国券商、帮助中国券商化解风险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瑞银集团虽然表面付出了较高的代价,但却获得了抢得中国券业发展的良机,这对于瑞银集团来讲,也是十分合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