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金星啤酒金戈铁马旌旗招展大踏步全国布局的一年,下云南、上南京、入四川、进上海,一时间形成金星闪耀全中国之势。金星啤酒的全国性布局是否意味着全国性品牌的建立?金星啤酒的全国性品牌之路还有多远?
差异化战略成就中国啤酒大鳄
在中国啤酒市场国际品牌、资本品牌、全国性品牌和区域品牌四方军团鏖战正酣、拼个你死我活之际,金星啤酒由1985年兴建的一个当时产量不足2000吨的小厂,饱经中国啤酒最激烈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年啤酒生产能力高达150万吨,成为名列青岛、燕京和华润啤酒之后的第四大规模的啤酒企业,2004年成为全国啤酒行业首批八大名牌之一。
金星啤酒的成功,得益于金星啤酒结合企业实际的超强策略思考能力,选择了一个既不同于青啤收购式的扩张模式,又不同于燕京强强联合式的扩张模式,更不同于华润区域性多品牌的“蘑菇状发展”模式,而是确立了“独资建厂、自我复制、小步快跑”的扩张战略。如果金星也象青啤一样去收购兼并那些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则难以承担巨额的收购资金和后继用于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物资购进、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发展资金,不但难以救活被兼并企业,而且还可能使金星本身背上难以卸下的包袱;如果像燕京啤酒那样走强强联合之路,联合双方实力差距不大,缺乏互补的因素,而且将来容易出现利益纷争,如果不能实现绝对的控股,就难以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容易受制于人。
金星选择了异地独资建厂,看似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却被金星人灵活地化解为低成本扩张模式。从1998年开始,金星先后选择了贵州安顺、河南郸城、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四个啤酒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企业较少而且有利于金星从四个方位向全国发起进攻的市场,先后斥资1.5亿元投资建厂,四个分公司相继建成投产后均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良好效果,2000年金星集团产量已达51.84万吨,四个分公司二期工程又相继实施、投产,使金星啤酒产量逼近100万吨目标。2004年,金星“面向全国”的东部战役因南京分公司的投资而拉开战幕。金星的全国性布局,14家分公司宛如一条“巨龙”,龙头在江苏南京,龙身在豫、山、陕、川、甘等处形成“几”字形,龙尾扫向云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