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持续了7年,到2006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30个海外生产基地,其出口以及海外销售额也由零达到了2005年的28亿美元,连续3年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第一名。
2005年,海尔高层对海尔国际化阶段进行了评估,结论是海尔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海外包括欧美、日韩在内主要市场的主流渠道。并形成了一定的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模式,具备在当地一定的融资、融智功能。
周云杰很高兴地看到海尔已经成为美国200升以下冰箱销售第一名,冰箱综合排名第四;在日本市场,海尔的4公斤以下洗衣机占据了80%以上份额;在韩国,海尔2005年获得61.5%的认知度。但周也坦言,海尔离“主流渠道卖主流产品”还有一定距离——要知道,在美国主流产品是500升以上冰箱,而日本的主流洗衣机容量也是7-8公斤。
“我们当时制定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策略,现在看来处在刚走进去一些,但还没有完全进入。”周云杰认为,要再进一步,就必须完全走到当地去。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最新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阐述了国际化的三个版本:1.0是国家的全球化,2.0是企业的全球化,3.0是个人的全球化。周云杰对这个观点深表认同,他认为,海尔近年来坚持的市场链再造和SBU(战略事业单位),做的就是依靠个人的扁平化实现企业的扁平化,从而为国际化做好准备。
他认为:“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又吻合了,正好我们之前的国际化积累了坚实的基础,这样,2006年切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到这个阶段了。”
先难后易的挑战
“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尔要面临的艰苦战役。”成功带领海尔走过21年的张瑞敏,在宣布海尔进入全球化战略的同时也提醒所有人,他们面临的是一场生死战。张瑞敏透露,由于战略投入需要,海尔去年的海外利润实际上是下降的。
海尔为全球化的未雨绸缪,是通过“人单合一”模式把大企业变小到个人,由个体创新和资源的整合再把企业做大。但正如张瑞敏此前在和本刊专栏作家胡泳的一次对话中谈到的,已经进行了6年的市场链再造,最大的收获是中高层管理者在意识上的认同,而对于如何做,很多人还不知道。要真正完成,“恐怕要超过当年预想的10年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