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对其全球化品牌战略进行了更形象的阐述:过去海尔是出口创汇,后来是出口创牌,而今后海尔要全面地出国创牌。
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出口创牌还是国内企业站在国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提高自我的竞争力,来适应全球的市场。”周云杰认为,海尔提出的出国创牌,则意味着要通过本土化来实现全球化。
“我要站在当地的消费者角度上看,我要适应当地的需求成为当地的名牌,当这些地方遍布世界,我就成了世界名牌。”周云杰说。
与此同时,为了与全球化战略同步,海尔把持续了6年的集团市场链再造继续深化,提出了“人单合一”和“T模式”管理,致力于将海尔每个员工都打造成能独立面对世界市场的“小老板”,“把最大的创造性和责任都投入到这场全球化的战役中去”。
在这一年,据海尔公布,海尔集团在全球的营业额达到1039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和海外市场销售额共28亿美元。而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海尔出口额为7.56亿美元,同比增长37%。
“出口额在国内家电行业排名第一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要知道我们的目标是全球。”海尔新闻发言人汲广强向《商务周刊》表示,新战略阶段,海尔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出口。
世界是平的
“海尔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是对机遇的把握,这次也不例外。”周云杰1988年加入海尔,从一线干起直到负责海内外市场的副总裁,见证了海尔所经过的3个战略选择。周云杰回忆,1998年之前,正是复关谈判正关键的时候,大量的海外品牌要进来,海尔冰箱当时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品牌,同时也锻炼出一个优秀的团队,企业从外部和内部环境上来讲都需要扩张。海尔适时提出了多元化战略。1998年后,国外的品牌全部都在中国设厂,国内外已经一体化。当时张瑞敏指出:“我们如果不走出去的话,就被动了。在国内市场成为第一了,再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需要走出去拼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