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虹嘉和丁磊的真实故事

   2023-03-08 互联网4680

    丁磊不惜曲折追逐互联网的信念在后来激起龚虹嘉的共鸣。即使看着网易起起伏伏、丁磊跌跌撞撞,龚虹嘉却愈发认定互联网和丁磊的意义。“中国80%以上的创业家,都是靠关系获得一些资源的垄断来达到成功,长久以来,中国的创业家阶层谈来谈去都离不开这些东西。”龚虹嘉说,“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纳斯达克,有了海外风险投资,理念和价值观才出现多元化。”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的时候,看着小很多、你都瞧不上的公司能够轻易获得银行贷款、上市圈钱、从政府那里拿到资助,人的观念就会扭曲。你会怀疑自己错了,如果你不认同,你就会被边缘化。”这就是龚虹嘉在几年前经历的境况。国内股票很高的时候,龚虹嘉说这样的公司就能把股民骗成这样,“穷困潦倒一生也认了”。龚虹嘉被骂作疯子,“不懂中国国情”。从那个时候,龚虹嘉就在一条被他认为是“非主流,边缘化”的道路上行走,充满坎坷,并且孤独。

    1999年,网易融到海外风险投资,2000年上市,2002年走过网络泡沫之后开始盈利,2004年丁磊成了中国首富。龚虹嘉看到这些就热血澎湃,那个当年拒绝他的年轻人为他证明了一些价值。“网易这些公司后来走出困境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一种相对阳光的做法博得了阳光财富。不靠收买谁垄断谁,就凭自己的创新能力。”龚虹嘉认为,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并经过海外资本的嫁接,使边缘的社会价值观慢慢回到了社会主流。“这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会沿着这么一种思路去认识和塑造这个世界。”

    2002年,龚虹嘉逐步淡出在过去创立的其它公司,成立富年科技,引进风险投资,进军移动互联网。

 

    土,自有土的做法

    2001年张涛还在亚信的时候,丁磊准备做网络游戏,亲自请张涛到广州,给他一笔安家费,主持《大话西游》。但张涛没有去。当时三大门户并未完全走出网络泡沫,张涛对尚处于萌芽期的网游也缺乏信心。不过亚信的日子也不好过,张涛转过头来找老东家,要跟已离开亚信的龚虹嘉一起干。龚虹嘉就是在那个时候,“为着这帮兄弟下半辈子还能成就一点事情”,开始筹划富年科技。 

    这一次“过招”,“土老板”龚虹嘉表现出比拥有上市公司的丁磊更大的魅力,原因在于“张涛跟我干过,尝过甜头”。这个甜头,指的是龚虹嘉对待草根型创业伙伴的“极为容忍”。龚虹嘉的一些做法被很多人说成“老土”,甚至被觉得“荒唐”。他的企业里没有一个海归,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的MBA。他说:我天生就善于跟草根型的人才合作。

    1995年在杭州投资德康,是跟一些退休的技术专家一起做,他们在研究所干了半辈子,没做过公司。第二年出了问题,因为年轻人不能接受老人的管理方式和发展理念。那时一些跨国公司包括摩托罗拉来谈合作,老头子们很害怕,经历过文革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觉得对方不可能来合作,肯定是“搞我”。但员工却希望有更好的舞台,这导致第一次分裂。这次分裂几乎毁掉德康,但龚虹嘉没有放弃对原班底的支持。

    2002年开始做H.264的编解码芯片的时候,几个对此热衷的上海交大博士过来跟着龚虹嘉做,但龚不负责日常运作。没过半年这些博士走光了,他们觉得不可能成功,因为管理太混乱,观念陈旧,对先进、时髦的东西不热衷。现在,排在全球前五的美国芯片公司都要向龚虹嘉的这家公司购买知识产权,大大出乎博士们的判断。龚虹嘉创立德生时的合作伙伴梁伟,是一个“决不可能当总经理的那种人,隔了十万八千里”,“见人就只知道谈收音机”。1996年合作握奇数据的人是北京的中专老师,“刚开始不懂管理,一步一步地学”;后来握奇上市纳斯达克,这帮人要15块美元交易,但投资银行坚持12块;“硬是不妥协,最后干脆不上了,就这么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