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虹嘉从1994年正式创立德生收音机开始,经过了三阶段的创业历程。第一轮是围绕德生所做的一些零散投资。“那个时候刚有钱,就去尝试青年没钱时候的梦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开个酒店、餐厅,做些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龚虹嘉说现在很多演艺明星之类的“大款”赚了钱也会重复这个轨迹。
第二阶段是1998年创立“有点技术含量”的德康,做移动计费,后来跟亚信合并后上市。2000年互联网泡沫还没破的时候,跟清华同方出来的朋友搞了个基金,做了几家公司。“那个时候是想做一些有原创技术和核心能力的,类似握奇和德康。对第一轮创业做出归类和提炼,挑一些有希望的追加投资,遗漏掉的做出弥补。”
2002年开始第三波,这一轮龚虹嘉接连布下跟手机电视和流媒体相关的5个棋子,都围绕H.264的编解码技术,在产业环节的不同节点上做事。“这一轮创业就很清楚了,为什么做,做成什么样,阶段性目标是什么,怎样去利用风险投资。”龚虹嘉说:“反观第一轮投资,就没有目标,连怎样评价一个公司的好坏都不懂,真正的土八路。”
第三轮创业,龚虹嘉死死铆上了互联网,并且,长期作为投资人的他开始积极利用海外风险投资。他颇带感激地回忆起1997年的丁磊。那个时候,龚虹嘉在杭州的德康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正春风得意,不过“杭州最牛的公司”东方通信也看准了移动计费市场,时任董事长的施继清砸了3000万,“不计代价”从德康挖人。“东信就在马路对面租了1000平方米的写字楼,技术骨干和市场经理以上的人全给挖走了,文档也给带走了,”龚虹嘉说,“生死关头。”
当时丁磊正从宁波电信局出来,一个老同志把他介绍给龚虹嘉。但丁磊觉得德康远离自己的互联网梦想,回绝之后,再经老同志介绍到了广州,在那里创立了一家叫网易的公司。“但他可能有点内疚,就推荐了另一个小伙子,他的中学同学张涛给德康。”龚虹嘉说,“我凭直觉这小伙子有两下子,也是迫于无奈,一夜之间把他提拔成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这个人就是后来挽救德康的最大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