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决策夹缝中的谢平

   2023-08-21 互联网2480


  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海外上市,可以说是谢平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导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第一步。其实,谢平早年就一直坚持认为,股份制改革和海外上市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路。为了坚持己见,他不惜与顶头上司、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公开唱反调。这在习惯于下级服从上级的中国政府机构里堪称另类。据央行内部人士称,戴相龙倾向于通过现有的政府机构来改革中国的银行业。谢平则呼吁解散这些现有官僚机构,为商业银行引入外部股东和外国投资者,使其具有独立的董事会,从而能够真正履行董事会的监管职责。

  2005年6月,谢平曾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这一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谢平表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但却是推行银行改革的必经阶段,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谢平认为,海外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国际会计准则、信息披露制度、国际监管标准、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约束。海外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高,国际投资者多,诸多约束最终对国有银行的经营有好处。海外上市还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同国际同类银行比较,激励银行管理者努力,已经上市的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例子。

  谢平之所以力推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上市,一方面当然是基于海外资本市场的严格监管环境更有利于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对当前中国股市深层次问题的清醒认识。早在2003年2月,谢平就曾指出,中国股市的非理性源自公有制。谢平认为,中国股市的非理性源自两条最简单的原因:第一,上市公司是软约束的;第二,买股票的投资者有相当一部分也是软约束的,供求两方面都是软约束的话,所形成的价格肯定是非理性的。

  但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海外上市,就必须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否则根本无法取得海外资本市场的信任。而要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管理层就必须面对两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一个就是国有银行长期存在的官僚政治治理模式与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冲突,另一个就是出售的价格如何确定。也正是这两个问题,已经将谢平置于巨大的风险漩涡当中。关于价格问题,建设银行上市之后,有关国有银行是否贱卖的争论就日益激烈起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