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跨国营销的“中国功夫”

   2023-03-08 互联网4980


  最忧虑的是品牌国际化建设

  最擅长的功夫就是感动客户

  “惶者生存”让华为成了某些媒体演绎下的“中华有为”。有媒体甚至披露任正非现在也开始打Golf,并且专门聘请了外国的形象顾问以协助他应对公众和媒体。而在天涯社区的“管理前线”论坛,一篇文章转载最近一个时期任正非公开回应媒体的话却是:“我们可能活不成了,产品低价也卖不出去,这种恶劣的情况会维持七八年。”

  任正非的话有严以律己的成分,但并非矫情。就常规来看,华为的产品比欧美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平均低25%以上,而且其成功销售的经验多累积于俄罗斯、泰国、南美等营运市场。而全球电信市场的肥肉恰恰在欧美,控制在欧美少数几家老牌企业手里,占到70%以上。“欧美是华为的战略市场,不是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进去打的问题。”傅军概括说,“但我们最大的障碍是品牌,怎么能让客户认可我们的品牌。”

  事实上,1997年前,华为程控交换机的技术水平与西门子的同类产品就各有千秋─任正非在内部会议上曾就各自性能的短长进行过一番评论。“但是,在欧洲如果不买西门子的产品,好像就有犯罪感。”曾经担任任正非行政助理的吴建国评价说,“而华为的品牌积淀,目前还远远到不了那个程度。”

  颇让华为人感到无奈的是,华为建立国际化品牌之所以艰难,不是因为华为做的传播工作不够,而更多是因为华为品牌背后的“国家渊源”被误解和轻慢。据李杰回忆,1999年华为某高层与巴西客户会面时,对方竟严肃地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有高速公路吗?”另一个是:“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电视机?”

  同样来自“文化理解”方面的窘迫,还不止一例。在开拓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市场之初,对方都不肯相信华为能够制造他们所需的产品,因而他们给予华为人的会面时间,总是“恩赐”式的5~10分钟。对此,华为人认为为此应该“感谢”大导演张艺谋,因为张导演对民族文化的偏执狂式传播,中国与黄土高坡,中国人与长袍马褂、磕头请安,形象就这样被定格了。这种形象定格,在后来思科起诉华为时,为美国媒体无罪假定华为的“小偷”行为提供了“想当然”的理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