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桥速度
朱建农是朱国平的弟弟,在四兄弟中排行最小,原先在后巷镇政府当小车司机,1989年春节前,他回到高士桥村干起了村支书。
当时的高士桥村实在太穷了,朱建农说:“有一年正月初三,村里变电房的互感器坏了,因为没钱修,整村人就在油灯和矿烛中过完了新年。想起这个事来,我就感到深深的负疚和耻辱。”
这个时候,朱国平的副厂长正干得有声有色,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1992年春节,朱建农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请他回村办厂,在这之前,朱建农为村办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次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财政困难、交通不便、人才缺乏,这是当时高士桥村的基本状况,朱氏兄弟新的人生选择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出于对弟弟的信任,更出于对改变家乡世世代代的贫穷状况的强烈愿望,朱国平辞去了镇工具厂副厂长的职位,回到高士桥村。在这一年春节家庭会议上,当了多年村支书的父亲朱庆荣对朱春苟、朱国平、朱建农兄弟三人讲了一席话:“办厂失败了,算我们个人的事,如果成功了,就是高士桥全村的,要富,就要大家富,让高士桥的人都富。这里是我们朱家的根。”
1992年4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所有高士桥村人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丹阳市刃具厂”正式挂牌成立。10月份,更名为日后享誉甚隆的“飞达集团”。
为了办成这个厂,朱国平和他的乡亲们耗尽了心血,也耗尽了所有能拿出来的钱,朱国平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起了60万元,“这60万元,就是我拼死一搏的决心。”朱国平的决心带动了所有的村民,大家你三百他五百地凑起了好几万元,朱国平毁家办企业的精神也感动了高士桥村以外的人,一位哈尔滨量具工具厂的老工程师在接受朱国平的邀请时说:“现在办厂当领导的,还没有见过你这样不要命的,冲着你这股子劲,我们也愿意跟你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