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高士桥村,触目可及的就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和一排排簇新的楼房、别墅,家家户户都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和有线电视,此外,朱国平还出资为村里兴建了老年活动室、合作医疗所和大型菜市场,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便利和丰富。2001年,刚刚赴任的镇江市市委书记张卫国到飞达集团考察,参观了高士桥村之后,他说:“没想到飞达农民的生活与城里人差不多。”
而在15年前,在飞达集团成立之前的高士桥村,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朱国平和高士桥村人一样曾经在贫苦的生活中苦苦挣扎、苦苦思索……
难忘的苦乐年华
1960年7月27日,这是朱国平为这个世界带来第一声啼哭的日子,事实上,那确实是一段值得用泪水来纪念的岁月,由于家境微寒,加上兄弟多,吃饭困难,朱国平刚刚出生就被送到了祖母家里带养,在和慈祥的祖母相依为命的13年里,小国平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陪着祖母一起砍柴,种地,纺线,从小养成了勤劳、坚毅、重感情的性格。
朱国平说:“这是浸在苦水里的13年,也是为我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的13年。”
上初中时,回到父母身边的朱国平与母亲办起了豆腐作坊。这一年,他刚满15岁。这还是一个撒娇和做梦的年龄,但贫穷的家境把这个早熟的少年第一次推上了社会前台。
在1966—1967年中,朱国平做起了豆腐郎,每天凌晨两点半,他就披衣下床,开始磨浆,在和200多斤重的石磨一圈又一圈的对话中,他经常累得两臂失去知觉,豆腐做好以后,他还得亲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每天的行程都在6个小时以上,早晨怀揣两块面饼上路,回到家里已经晚上10点多钟了。
朱国平说:“人生注定是要吃苦的,但再大的苦没有磨豆腐苦,这对我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在这里,我学会了最初的经商之道。”作为一种纪念,在今天的飞达公司餐厅,仍保留着一道叫卤汁豆腐的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