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新中国金融史的活化石

   2023-09-13 互联网2330

  苏方别无选择,因为中方的意见有理有据。谈判异常漫长,从2月一直持续到6月。最后,苏方不得不做出妥协,除了满足中方的一些要求外,签署的贷款协定也是用俄、中两种文字表述的。

  尚明等人非常高兴,代表团成员当即就乘上了从莫斯科回国的火车。途中,朝鲜战争爆发。6天6夜之后,他们回到了北京。

  不久,中国“抗美援朝”向苏联的军事借款以及记账等谈判,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一个朋友问我:在苏联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说:是中国的教条主义。为什么呢?中方小组的许多成员不懂金融,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办,照本宣科。”

  随后,尚明没有再回天津工作,而是调到北京,任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管理局局长、办公厅主任,直至退下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常务副行长。

  1992年,77岁的尚明完全从一线上退下来,但他一刻都没闲着,担起国家金融发展教育基金会会长的重任,直到2002年卸任。其间,1996年8月,81岁高龄的他还率领国家金融发展教育基金会代表团去法国,辗转巴黎、布鲁塞尔等欧洲各大城市,与有关机构商谈赞助基金会之事,尽显一个金融大师永不言休的本色。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