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新中国金融史的活化石

   2023-09-13 互联网2330

  “美国财长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结果。”21年后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尚明依然感慨。

  “那个春节我是在美国度过的,在中国大使馆里吃的水饺。”尚明对《时代人物周报》回忆道。

  令“老大哥”头疼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人的贷款谈判,则是他的牛刀初试。

  1950年初,天津的金融秩序已有了明显好转,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兼天津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尚明的工作也渐入佳境。

  大年初二,人们都沉浸在解放后第一个春节的欢乐气氛里。那天夜里,尚明突然接到来自中央的加急电报,令他速去北京。他不明事情原委,第二天清晨连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赶到了北京。

  原来,中央成立了中苏3亿美元贷款谈判小组,立即前去苏联参加贷款账务处理的谈判工作,任尚明为谈判小组的二把手。

  此前,他从未出过国,也没有像样的衣服。他抽空到王府井买了一套衣服,就匆匆地坐上了苏联的军用飞机,经伊尔库茨克抵达莫斯科。

  起初,苏方给予中方人员较高的礼遇,将莫斯科饭店整个一层楼让给他们住,每人每天按200卢布的标准安排伙食,吃的多是猪、牛、羊肉,极少吃米面,这对刚刚走过战乱的尚明等谈判小组成员来说,无异于天堂般的生活。

  然而,一进入谈判后,中方人员的优厚待遇就被取消了,一切都需要自费,“一个小萝卜头半个卢布,一杯红茶半个卢布。”尚明说。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思想严重,谈判的协议文件只有俄文,没有中文,理由是“不懂中文”。

  尚明等中方人员针对协议文件一连提了40多个问题。苏方当时就懵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遇到像“中国老弟”这么“难缠”的人,他们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协议几乎都是这样做的,那些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签字了,中国怎么能不签字呢?这意味着他们以前的所有文件都需重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