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两三人一天只能组装50只手表,一年后,每天能装配1000只。这种飞速提高的背后是什么?矫大羽说:“说不吃饭不睡觉,那是不可能的啵。但是当时装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饿了吃一点,醒了就做活。”
近两年的艰苦,成就了矫大羽日后事业的基础。有了几十万元的经济基础,矫大羽不能忘怀的还是做手表。
不再单纯为了生计的工作,总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何况这股创造的欲望早已不可遏制。然而这股创造的欲望带来的,基本上是一年一块陀飞轮表的“慢功细活”。从1990年到2004年,矫大羽一共才制造了15块陀飞轮腕表。
2004年农历大年初五,一封来自瑞士的邮件敲响了矫大羽的天仪轩。矫大羽期待已久的认可——这份签署日期为2003年12月31日,由瑞士专利局“出品”、第一次颁给东方人的天仪飞轮发明证书,终于经由香港专利局转到矫大羽手中。
事实上,早在1998年7月,矫大羽已因发明矫氏神奇天仪飞轮,获得了中国专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家会说‘你是中国人,中国专利当然偏袒你’了,那么我在2002年又获得了美国专利,人家又说‘美国又不是当今的钟表王国,它的专利不权威啵。’我就咬着牙再做我的表,我什么都不说。”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钟表展览会上,人们看到矫大羽的展位,一边是他所收藏的1888年11月产自瑞士的瑞士专利第1号表,一边是瑞士专利局颁发给他的专利证书,专利号为693725的证书上写着“关于擒纵机构的发明专利”。这就是矫大羽十多年来“咬着牙,什么都不说”换来的。
申请瑞士专利,矫大羽走过了人们难以想像的路程,“我无法和任何人交流,在你成功之前,没有人会相信你不是在说大话。”可以想到,矫大羽以一己之力赢得了世界钟表王国的尊重,而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标准来衡量二者悬殊的资本和相媲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