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企业领袖”时,陈认为从企业领导人个人的角度讲,选择用“领袖”这个词是因为领袖所具有的三个特质:使命驱动、个人关心和心智激励。 “企业领袖必须有使命驱动的水平,他给人家灌输的是使命。”她说,“普通的领导人可能给人灌输,譬如给你多少钱,这是利益驱动,或者给你社会地位,这是价值驱动。但是领袖则说,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要帮农民赚钱,这就是使命,你从中得了什么,他不讲。做的这个人,他如果接受这个使命,他就拼命去做,他也没有考虑他得到什么。”陈认为,日本的文化、韩国的文化是使命驱动,中国的文化主要还是利益和价值驱动,但现在必须转向使命驱动。像沃尔玛、可口可乐这些企业,它们的一代一代的经理人是企业领袖,能让企业的价值观始终如一地交付下去。但这却是中国企业的一大问题,因为在中国企业的新领导者上台,就把这个打碎,重新搞一套,每个领导人都是从零开始。
渠道驱动,而不是品牌驱动
在中国经营企业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品牌驱动还是渠道驱动”,陈认为应该是渠道驱动,渠道就是设计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去。她说:“品牌当然很重要,但它只是结果。我一直认为家电行业的一个错误是品牌看得太重,因为那是结果,不要把结果当成你的目标。”她认为星巴克的渠道设计是它成功的原因,传统咖啡店都走五星级酒店、很优雅的地方,星巴克在渠道上选择了高级写字楼、大型卖场,“繁忙的都市生活,给你片刻的休息。”她说,“你不能在渠道上获得成功,你不可能有品牌。”
在她现在所经营的企业,她把渠道总结为“近距离密集开发”,这也正是六和12年来积累下来的三大经营理念之一。一个点覆盖50公里,直接把饲料销售给农民。“我刚来的时候,有些经理人喜欢隔山隔水去卖饲料,我说不用,就50公里,你退回来。我们现在的考核指标是‘核心区的市场占有率’,有的核心区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是百分之百。”她拿给记者看的地图上标识把山东省区域盖得密密麻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