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Dell在政策上反对这种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因为经销商有更多的客户信息,他们能够弥补Dell直销的一些不足。这可以说是Dell模式对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的一种适应性变异。
市场与渠道的十年博弈
自1998年将“直接经营”模式引入中国,Dell在这个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市场上以超常规的速度,走过了一条跳跃式的发展之路,到2002年销售额已高达175.7亿元人民币。可以说,Dell给中国PC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深刻的,这一点在这个市场的霸主——联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994年以前,对联想来说,渠道的作用还只是简单铺货和回款,对于产品的流向几乎没有了解,对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缺乏把握,渠道处于粗放型、低功能的初级状态。
1994—1998年,是传统分销时代,联想专注于分销,不断优化渠道结构,致力于渠道扁平化,在扩大市场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管理相对粗放。
1998—2001年,联想进入紧密分销时代,根据“大联想”的理念,渠道变成了法定合作伙伴,而非一单一单的生意关系,联想开始大幅提升“渠道信息化水平”。联想虽然不与二级代理发生直接交易,但是也开始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对客户需求有了更为细分的认识。
2002年以后,联想与经销商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为了挖掘更大的客户价值,联想努力提高渠道的技术含量,使渠道由“硬”变“软”,实现增值协同。
“联想在渠道改革方面的多重动作,实质上是对自身思维模式的超越,也是顺应市场进化的必然结果;既是对市场日益‘扁平化’的一种适应,也是一次压力之下的主动求变,代表着国内PC厂商在营销战略思考上的觉醒。”深圳市深远企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建君指出,企业战略的实施必须从顾客开始,十几年来联想的渠道改革历程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但在Dell的冲击下,分销的缺陷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与Dell的低成本相比,无论如何,分销无疑都增加了成本。一方面是经销商之间为了争夺客户竞相压价而产生的成本,这种成本使经销商无利可图,并最终把成本转嫁到厂家身上;另一方面,厂家与经销商之间难免会“接口不畅”,从而产生多余的摩擦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