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烧鞋的大火也照出了本土文化中幽暗的一面。
2004年11月24日,在“温州鞋类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也感到颇为无奈,因为他发现绝大多数贸易摩擦中多数与中国企业自身有关。“当我振振有词地向对方提出来对方歧视中国、贬损中国产品形象的时候,对方拿出厚达几百页的资料,说中国商人如何在他们国家违法,而且都是有文字证据,白纸黑字,有的甚至有我们官方半官方出具的证明。”
西班牙事件发生后,埃尔切制鞋业协会总书记门德斯即表示,中国鞋商在埃尔切的经营过程中有四个问题:中国鞋商在进口中国鞋的时候偷漏海关关税;中国鞋商在销售鞋的时候,不向消费者为西班牙政府收取增值税;中国鞋商不遵守西班牙政府规定的营业时间,星期天和节假日也营业,每天的营业时间特别长,有时候甚至半夜也做卸货等工作,这是法律不允许的;中国鞋商不遵守西班牙政府规定的卫生标准,鞋店门前卫生情况不佳。
曾比较早报道西班牙烧温州鞋的《温州商报》记者朱则金告诉《经济》杂志,西班牙著名华侨王绍基曾私下告诉他,在温州鞋商陈九松所说的直接损失16个货柜的货物、价值近100万欧元中,辩护律师季奕鸿只找到了4000欧元的货物发票,这是非常悬殊的。温州一位长期从事外贸进出口负责人告诉《经济》,他们产品在报关的时候,数目会往少报,往往一个集装箱塞得满满的几种鞋,多装、混装已经不是稀奇的事情,甚至是业内行规。
从小在西班牙长大的温州裔华人杨便告诉《经济》,华人在做生意的时候确实有很多方式是很不好的。比如说喜欢拉帮结派,又比如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地方有生意做,大家就一哄而上,一直把这个地方做垮为止。为了抢地盘,互相之间又免不了斗来斗去。而且拉帮结派扎堆到一个地方,发展了一定时间后,就会变得比较蛮横和傲慢,在发生纠纷和问题的时候甚至采用和当地人武斗的方式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