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汝祥分析说:“在未来几十年,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历史使命将是商业理性启蒙,即正视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农民思想,在中国建立起拥有独立人格的商业文化,从依附政权和土地的农民,转化为拥有独立人格的职业商人。”
中国路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认为中国式管理这一提法为时尚早的重要理由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才20几年,而且根本没有诞生世界级企业集群,还奢谈什么中国式管理?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究竟是因伟大的管理实践活动而诞生了伟大的管理理论?还是因伟大的管理理论产生而诞生出伟大的企业?我们会不会把目光聚焦在这样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没有一个系统的、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能否支撑中国产生出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的大企业?
一位咨询公司的老总比喻得十分到位:“中国式管理就是要开国际的车,走中国的路。做企业管理无论是做汽车设计还是做汽车的运营,还是汽车驾驶,都要按照国际统一的规律来做,但是你是在中国办企业,你的政府是中国政府,员工是中国员工,股东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股东,跟美国风险投资的股东不一样,所以必须走中国道路。如果不走中国道路,开国际车,即使奔驰也会塞车,也会翻车。”
提及中国式管理,如果认为这是排斥国外管理或单纯回归古代,那是最大的误解,面对种种时尚的管理概念,我们是毫无辨别力地盲从,还是有选择性地学习,还是一口咬定“不合中国国情”然后全盘否决呢?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提升我们在成本、品质、交货日期上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又何需对国外管理顶礼膜拜而对中国管理智慧一味排斥?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企业的思路将从“机会导向”到“战略导向”、从“资源整合”到“能力培养”、从“巧妙运作”到“系统管理”根本转变。这里需要提醒中国企业家的是,在生存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必须分清“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联系。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很可能是因为过去太成功了,便把短期成功的经验当成了规律性,而它本身不是规律,是靠战斗获得了胜利,但是战斗本身不是胜利持续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