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调整中国业务的出售方式概括起来可以为为这样几种:第一,业务重组性的撤出。近期伊莱克斯重新对中国国内的业务进行了重组,其中放弃了南京伯乐冰箱项目。2002年日立断然从其生产的普通彩电的福日合资项目中撤出,这些都是业务重组性的撤出,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第二,获利性退出。部分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的时候,非常注意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当一些项目或产品类别超出了它们的赢利期望,或者认为即将走入“无利润区域”的时候,它们就会“赚钱走人”,趁机出售所持有的股份,卖一个好价钱逃亡。第三,亏损性撤出。有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产生严重亏损,在扭亏无望的时候,为了减少更大的损失而撤出。比如惠而浦和雪花的合作。1997年惠而浦从与雪花合资的项目中撤出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撤出的代价是惨重的,3300万美元投资最终仅仅收回200万美金。但不退出将极有可能是更大的泥潭。
出售是一种退出机制。目前部分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合作或者独资的项目有的多达40、50个之多,部分项目出现了亏损,部分项目的前景与赢利预期与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预期相差甚远,部分项目已经成为“鸡肋”,这样的项目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选择出售是一种比较妥当的自我保全的方式。MAYTAG最近宣布正式出售其唯一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的股份,就是这种退出。对于处于调整期的大部分跨国公司,全部或部分出售一些“无利润区域”的项目与工厂将是它们新一轮中国战略的着眼点。
采购
相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大张旗鼓的扩张、并购,与中国企业角逐中国市场的精彩章节相比,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板块往往不为人所重视。实际上,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市场扩容生产能力的直接目的一是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二是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它们的集中表现就是设立采购中心。目前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采购一部分集中在零部件领域,另一部分则是国内家电企业的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