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家电公司未来战略八大关键词

   2023-10-05 互联网2090
核心提示:“跨国公司不是慈祥家,也不是吸血鬼,它们他们只想盈利,仅此而已。”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扩

“跨国公司不是慈祥家,也不是吸血鬼,它们他们只想盈利,仅此而已。”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扩张主义与大规模的并购已经终结,它们要想进一步开拓这个市场,必须回答哪些是中产阶级,那些业务模式能够满足中国的消费者需求,哪种商业组合可以扩大商业机会,哪些合作伙伴能够增加跨国公司对当地的了解等问题。

  当剖析完伊莱克斯、松下、惠而浦、GE家电、LG等企业在中国市场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梦想的时候,我们的研究与分析的轨迹又回到了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层面,试图围绕《哈佛商业评论》中所提的问题解读未来。

  从一系列的个案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大规模的跑马圈地、争相进入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冷静而又稳妥的中国市场策略的进一步显现;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出售二、三流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在中国市场出售其新产品甚至是其全球同步的产品的时代已经来临,等等。跨国家电公司的转型不仅体现在策略层面上的调整,更体现了这些跨国家电公司前期适应市场后的中国战略的嬗变。这种嬗变集中表现在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位、生产体系的重新改造,对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的重新整合,对运营成本的进一步控制,对中国市场的国际化认同。

  我们剖析跨国家电公司的过去,更多的是落脚在它们的未来。通过对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上遭遇过和依仍经受着阵痛的跨国家电公司的研究,我们选取了在未来几年内这些跨国家电公司战略转型与市场调整的几个关键词,以作为本专题研究的一个结束语。

  独资

  跨国家电公司最初进入中国,由于投资政策的限制等原因纷纷选择了合资与合作的方式。然而在市场实际的操作运行中,它们渐渐发现作为一种投资策略,合资的成本是高昂的、合资公司的效率却是低下的。在后WTO时代,尤其近两年,跨国家电公司的独资化已经露出了“峥嵘面孔”,“合资”正在被“独资”所代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