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框”:商业模式的进化

   2023-09-13 互联网2110

去年起在中国一些城市核心商业区域陆续出现百度的“实体店”,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中山广场各一个。这是百度的营销体验中心,为客户提供产品体验、培训和代收费服务。王湛说:“很多客户是中小企业,凤巢系统功能强大了、数据增加了,但他们需要的技能也比过去难。百度除了在产品上给用户增加智能选项,相当于相机的多场景识别,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更现实的帮助。”

除了各种开放平台,投资是百度另一种建设周边生态的方式。和产品策略一样,百度投资遵循大搜索原则。李昕晢首次透露百度的投资原则,分为三类:第一,能巩固百度的核心业务;第二,能建设生态环境,能促进垂直领域内出现更多优质信息;第三,布局未来或者加强对新领域的认知。在上述前提下,投资不追求盈利,能赚钱固然好,不赚钱也没有关系。

百度投资去哪儿网就属建设生态。“你说垂直搜索百度能不能做?太能了!”李昕晢说,百度投资去哪儿网之前,中国没有大型互联网公司是被国内公司收购的,这至少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新的回报途径,再给他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帮助他们追求更好的发展,“第一次创业者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得到好的回报,而不是被外国人买走了。”

控股去哪儿网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在看似大局已定时,去哪儿网态度坚定地提出了一个新条件,不仅希望在百度大搜索结果里以阿拉丁应用形式呈现,还需要对机场、搜索结果中的指向,以及对百度使用竞争对手的数据提出特殊要求。李彦宏表示,报价可以接受,细节要兼顾全局。

“既然这样,我觉得可以接受去哪儿网的条件”,企业发展部内部讨论时,有人考虑,“去哪儿网的数据质量本来就很好,要不我们也不会投资控股它们;另外对自己的控股公司,资源支持不为过,毕竟大方向是确保收购完成。”

这番话很有道理,但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汤和松觉得不妥,在他的坚持下,他们又和去哪儿网展开了多轮艰苦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百度在宏观上支持去哪儿网的内容结果;但不能承诺形态,也不会帮助去哪儿网控制其它数据来源;百度搜索将严格依据百度的质量标准,去哪儿网的用户体验不如其它来源时,不能优先呈现去哪儿网的数据。当收购顺利完成后,李彦宏对汤和松的做法表示认可和嘉许。

但这还不够,百度庞大体量的影响力早已穿越了互联网行业,蔓延至整个社会。医药的虚假宣传、维修等行业的管理不规范,社会上本来就比比皆是,有时百度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比如百度文库,推出文库的本意是帮助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取知识。其中,小说等版权类作品只有8%.据说文库风波最猛烈之时,李彦宏说,如果管不好就关掉。产品部门本来打算设立专门的内容审核团队,发现管理成本过高,就直接关掉了小说这个门类。同时,百度和中国音协达成版权购买协议,只要是在百度上获取的音乐链接,不管正版还是盗版,百度都会按播放量支付相应版权使用费给作者。但外界无法忽视,无论音乐还是文库,盗版都曾给百度带来不菲的流量。

破咒

让我们将镜头拉回百度成立第一天,办公室还在装修,大家聚在Robin住的酒店兴奋地讨论公司成立后该定什么制度。

Robin不假思索地说:“不能带宠物上班,不能在办公室吸烟。”

大家面面相觑,“就这么两条儿啊?!”他们以为Robin在开玩笑,“公司会越来越大,这哪儿够呀?”

“就这两条,我觉得已经足够了。”Robin很坚决。

一晃12年,百度员工已经17000多人,规矩还是这两条,这些人都在“自由”地工作:他们可以自己安排上班的时间,十点半到单位;可以趿拉着拖鞋出席任何级别的会议;可以在MSN上坦然聊私事;可以上班时间去休息室睡觉。

刚加入百度时,副总裁朱光对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临近中午,他的团队还没有人来上班,他打电话问员工在干什么。“快到春节了,一个员工理直气壮地说她得去办年货,我一时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朱光回忆,但就是这位员工几小时后交出一份让他惊喜的策划方案,“类似的事情很多,给予自由的空间首先就是对员工的信任,信任能带来创新。”一直以来,百度的产品开发就以非常“自由”的状态进行。有了好的创意可以自由汇报给领导,如果得到同意,项目小组会立即成立,成员从各个部门抽调。

自由还能创造平等,即便来自李彦宏本人的意见也未必被采纳。给“百度Hi”取名时,他的意见没有得到多数支持,之后他在博客里写到,“虽然百度小声是我喜欢的名字,但百度并非总是我说了算,所以就叫Hi吧。”

在百度,大部分人都要接受挑战,且不怕“被挑战”。比如说,一个项目小组3个人,一位高管、一位下属,还有另外一个部门的人。那个部门的人说,觉得下属做的东西不好用。“有的公司遇到这样的情况前面两个人心里都会不高兴,下属会想,有什么事儿你跟我直接说,我们老板坐在我旁边呢,你说完了我们老板会对我印象不好的。但是在百度,提出对你的挑战,你就要想这个事情,如果确实如他所讲,那么你要改进工作,如果他讲的有问题你就讲出来,然后澄清、理解。而作为公司的管理层,他也不会想这两个人都有什么问题。”王湛认为,这种简单的沟通方式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这种氛围保证了百度始终能保持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和创新活力。然而,当百度体量不断膨胀,人数暴增时,过去引以为傲的自由式管理越来越无法与公司的发展同步。

2005年百度上市时只有900多名员工,2009年增至7000人,现在它的员工数量超过17000人,公司永远有一半人是不了解百度文化的新人。一位刚离开百度的员工说,“说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外人因李彦宏对趋势的精准把握奉以雅号“中国互联网预言帝”,但这给百度内部带来某种程度的神化、疏离和不带思索的服从。愿意去挑战驳斥他的人越来越少,李彦宏也早就发现,“很多我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家不明白,很多我觉得是这样的事情,大家以为是那样的。”

在一定程度上,百度提前陷入“2万人诅咒”—对互联网乃至IT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门槛,公司文化出现变异、出现“啃老阶层”、内部资源消耗严重、员工行为取向转向僵化的KPI而不再是创新,这一“诅咒”柳传志遇到过,任正非遇到过,马云、马化腾也遇到过。马化腾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渡过难关;马云学习的对象则是通用电气,根据各项业务组成独立的分公司。

结果导向倒是让百度“啃老阶层”绝迹,百度不设闲职,再劳苦功高也得用结果说话。每当有人找李彦宏要求升职加薪,百度员工都知道,从Robin那得到的通常不是官儿或钱,而是一个平台或重担,Robin往往说,“拿出业绩来,证明自己。”制度足够聪明却稍显冷漠,人毕竟无法长期承受快速行进,尤其在获得丰厚回报之后,有人因为跟不上百度速度而离职,也有人因找寻到搜索之外的机会离开。李昕晢说:“因为不适应百度氛围离开不一定是坏的,他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也是圆满的结果。要不彼此都勉强将就着,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一度百度管理层因此出现“空窗”,2007年一年李彦宏失去了4位主要的创业伙伴,2009年前后他才将C字头团队补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