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框”:商业模式的进化

   2023-09-13 互联网2110

对方还不甘心,“利润比我们做搜索高多了,不做,太可惜了!”

李彦宏想了想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为网游厂商提供一个推广平台,我们只在里面起间接作用。”后来,百度游戏频道诞生。出于同样的原因,2003年、2004年李彦宏拒绝了SP业务。

这是当下中国互联网被奉为真理的产品法则,腾讯也因相似的法则一骑绝尘。虽然用户面前的百度总是那个简单的搜索框,腾讯的全业务产品线纷繁复杂,但两者都主张:用户需求决定一切、让产品做到极致并迅速迭代。

李彦宏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百度的“首席体验官”。去年他在南开大学对同学们说,“CEO必须是疯狂的用户。”据说,百度成立后他从未24小时离开过互联网,总是第一时间知道全球范围内的新产品、新趋势,员工常年能看见他挂在“Hi”上,时而他会在植物贴吧(这是他的爱好)里“冒个泡”,出问题时还曾临时客串客服。

百度人称呼李彦宏为Robin,他还有个绰号,“百度第一QA”(品质保证)。他每天使用产品,发现了技术问题或体验不好,就会随手往邮件组里“投个条”,像一个最普通的用户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从bugs邮件组开通起,李彦宏就一直是“投篮高手”,是抓百度Bug最多的人。

这给QA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李彦宏整天这么忙,还能抓到这么多的Bug,说明QA工作远远没有做到极致。为此,QA团队为自己定下了一个软性KPI,就是让李彦宏抓不到Bug.这个KPI是QA团队最困难的任务—即便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李彦宏总是能从他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下半年。李彦宏有足足一个月时间没有抓过Bug,QA团队才第一次完成了当月的KPI.百度的搜索产品因此不断进步。

在搜索这个“框”里,百度是当之无愧的“王者”。目前,百度已经拥有超过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场份额,每天响应数十亿次的网民检索需求,为超过40万家企业提供搜索营销服务,并通过百度联盟带动超过50万家不同领域的网站发展、壮大。而“框计算”、百度开放平台、移动云平台等创新理念及产品的陆续推出,也为数千万第三方网站及个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在资本市场,百度成绩鲜亮抢眼—自2005年登陆纳斯达克以来,百度市值已经从早期的8亿美元到现在的400多亿美元,实现了超过50倍的增长,成为全球股市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之一,并受邀加入纳斯达克百强成分股,成为全球高科技公司业绩表现的风向标。

搜索,还是搜索

“框”代表束缚和保守,但是对于百度而言这才是最为安全的选择。

如果说2009年李彦宏提出的“框计算”理念,多少让人有些费解和迷惑的话,今天,这一技术已经改变了网民的搜索体验,并正影响着整个世界—仿佛是一夜之间,包括Google、俄罗斯的Yandex、韩国的Naver等在内的多家国外知名搜索引擎,纷纷推出与“框计算”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共同倡导即搜即得、即搜即用。

2011年9月2日,李彦宏再次站上“百度世界”舞台发布百度新首页时,距百度社交产品“说吧”关闭整十天。

按照官方说法,新首页是百度进入社交网络分享时代的标志之一。但新首页一经推出仍同样面临着业界的不解。有批评者说,新首页像七八年前就有的网址导航,在社交时代百度正在逐渐衰老。让它衰老的不是某个对手,而是网络世界正从“干巴巴”变得“湿乎乎”的趋势。

《未来是湿的》作者、敏锐的互联网观察者克莱。舍基认为,历史上人们花了太多时间解决技术问题,而非技术使用者的社会问题,在互联网正变得更有生命活力,更有人情味的大背景下,它将成为打破传统组织局限的工具。

崇拜工程师文化的百度,是“干巴巴”时代的王者,它精于提高搜索引擎上哪怕是0.01秒的载入速度,以及在中文世界中寻觅信息的精度,然而,在“湿乎乎”的时代,它还会是必需品吗?

李彦宏本人当然不会对从“干”到“湿”的变化视而不见。去年,他曾向华尔街解释社交时代百度正面临的变革:目前社交搜索服务流量已占到百度总流量的1/4,百度认识到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流行,同时也在产品中加入许多社交功能和元素。

事实上,百度对社交领域的风吹草动极为敏感。Twitter刚刚在全球掀起微博热潮时,网页搜索产品部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位眼光犀利的同学主张:“微博肯定会在中国火,咱们赶紧做一个。”接着就有人反问:“这对搜索引擎的价值是什么?”答:“解决实时搜索的问题啊,实时搜索肯定是有需求的。”又问:“在中国微博能提供公众普遍感兴趣的实时信息吗?”

他们经过调研发现,在中国做微博能收集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比例不会很高,因为其中绝大部分是“我今天吃了”之类的内容分享。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关于微博的讨论重点不是百度做不做微博,而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上,尤其是百度已有的资源,将实时搜索做起来,于是,百度实时搜索立项。

李彦宏早就设计了另一条社交时代的百度行进路线图,但并非外界习惯的逻辑。百度的社交路线最早可以追溯至成立初期,百度工程师说,其使命“帮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就包涵了社交因素。或许可作为印证的是,2003年百度推出“贴吧”,两年后又推出“百度知道”,都获得成功,这也成为了最早开创Web2.0社交时代的雏形。

李彦宏曾向华尔街投资者们阐述社交时代的百度,“我们的战略和计划是将社交元素整合入核心产品,而非单独发展一个社交网站。”

也就是说,百度相信无论何时搜索都是用户核心需求之一,百度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将用户的社交需求涵盖于功能更强大、体验更人性化的搜索平台之下。百度目前热衷的,并非在体系内建立类似Facebook或微博那种强黏度用户关系链,而是想把“贴吧”、“知道”等基于信息需求的产品相互打通,并与现有的网页搜索结合。

新首页将是百度式社交的入口,现在它的首要任务是吸引用户登录,因为它要尽量还原出搜索框后的“人”。

另一位工程师说,“什么是社交时代?就是社交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信息的爆炸从没停止过。”从百度视角看社交时代,无非是又一类信息的爆炸,而百度产品的进化就是让人们更容易的找到信息。

从这一维度上看,社交时代的百度可以被认为是百度的第三个阶段—“不搜即得”,前两个阶段是百度初创时期的“即搜即得”和框计算的“即搜即用”。

目前,谁也无法给社交时代的百度以定论。它的坐标系谷歌,为了抗拒社交时代的边缘化走过不少弯路,直到Google+出世后才算找到些感觉。但两者的若干表现已证明谁都无法复制对方,对百度来说,那样的社交战略并不适合自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