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管更迭:跨国公司、国有及民营企业面临共同挑战
2004年是跨国公司的多事之秋。“因违反了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朗讯中国四高管遭集体解职。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副主席、投资银行(中国)总裁任克英因为“向监管层和公司提供了虚假的信息”遭解职,甲骨文公司频繁的高层变动,等等。
国企高管2004年新闻不断。国企领导难过60岁年龄关,长城集团的董事长王之、三九集团赵新先、长虹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倪润峰、中粮油的董事长周明臣退休。为了“遏制恶性竞争”,中国移动、联通、电信高层互换。中石油集团井喷特大事故,总经理马富才引咎辞职;中航油折戟沉沙,总裁陈久霖遭停职;涉嫌违规运作伊利董事长郑俊怀被拘禁等。
民营企业,2004年的主题词是职业经理人与继任计划。没有达成预期的业绩,用友软件总裁何经华离职,创始人王文京接任。2004年,李嘉诚牵头的香港商界高层父子军访京,力捧第二代。
点评:中国适用的潜规则与国际化的规范市场运作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在中国常常需要同中方人员吃饭培育感情和信任,交易的过程中付点回扣等等)显现。选择业绩还是选择法律,在跨国公司,出现了“业绩派”和“流程派”之争。有文章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可以默许采取违规行为获得业绩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甲古文陆纯初的离职,显示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流程遭遇在华公司实际管理上的特殊性,也为“好的流程带来好的业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年龄作为企业家退出的标准,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最稀有的资源是企业家群体,而在市场竞争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他们仅仅因为年龄达到60岁而不得不离开企业的职位,是人力资本最大的浪费!
中海油等事件显示了国有企业管理者决策约束机制并没有建立,企业兴衰还系于一人之手。因此,从职责、管理权限以及工作流程角度完善中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董事会的运作显得尤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