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新业务的开展,以为请个高人来就可以搞定,这不现实。“你自己一定要有了解”,需要“不断充电”。在拍板行动之前,马化腾要想清楚几个事情:比如是否做搜索,哪些是技术的问题,哪些非技术的问题;有哪些是可以用合作解决的;还是哪些是必须自己投入的;商业模型是否成型,收费还是不收费。比如是否做电子商务,看eBay和淘宝怎么赚钱,在未来5年还是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做这个服务对我的社区是不是很重要,有生意往来对既有的朋友关系是不是有帮助。
而一旦决定做了,大到框架怎么搭、小到具体如何实施都放手给选定的人。
开拓新业务的领军人基本都用“自己人”,从技术人才里挑选;除了qq.com是请孙忠怀空降,因为做门户技术含量不高,跟腾讯以前的业务也不太搭界。这样做不是没有原因。刚尝试网络游戏的时候是代理韩国游戏,以业务运作而不是技术研发为重,当时从外面挖运营的人才来做,但忠诚度不高,最后全部走光了。
接下来会遇到些困难。这些人做研发出身,但业务和推广不在行,逼迫他提高也不现实,往往是拔苗助长。所以只能是先把产品做好,让业务自身滚动成长,市场推广暂时搁置。在内部挑选,很可能选出来的人在业界比较算不得最好的人才,所以要在团队上做些补偿,尤其是进入到需要强力市场推广的阶段。要让他去找很强的副手,内部找不到,就去外面挖。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硬性的“备份机制”。
“你一定要培养,否则我认为你有问题”,在这点上,马化腾显出少见的强硬。“忍你半年可以,但一年你还这样;那我就帮你配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
“管理”创始人
当年相邀四位伙伴共同创业,由马化腾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什么问题?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