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现代电动汽车发展和Tesla电动车

   2023-05-12 互联网3910

  乔帮主2007年在All Things Digital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大实话:成功的企业靠的是1%的创新和99%的执行。从坐在他身边的比尔盖茨点头力度和频率来看,这句话确实很有分量。而Tesla此时的CEO Martin做了很多。重要的创新点几乎全部抓住,而从2006年之前的执行来看,他做的是很优秀的。电池系统性能卓著运行稳定,车身设计明快大气,电动控制系统算法坚实。可以说,前40%的执行都做得不错。

  但是当公司成长到150人之后就越来越难有效解决重大问题了,比如二级变速箱。本来原则上电动车都不用配备多级变速,但是如果需要高性能的加速,异步电机在低转速的情况下功率输出效率较低,会影响性能,因此引入二级变速是个很自然的选择。但是在高压高功率电控系统和变速箱之间的系统研发,这是全世界谁都没做过的。当时选取的晶闸管IGBT在功率控制的精度和时间响应上都不太适用于二级变速。所以多次测试都无法通过。

  作为CEO,应该快速作出决定让产品通过生产标准,但是Martin这个时候犹豫了,进入了反复试验的死循环,导致现金不足以支持交通部的认证测试和生产投资。

  无奈之下公司只好进入下一轮融资,Elon领投,董事会把Martin解雇,电子制造业的风清扬式人物Michael临危受命担任CEO。公司很快做出一系列有效决定,第一批产品使用更好的变速箱供货商,并且锁死变速不让换挡。他们在低速加速上牺牲了将近15%的效率换来了产品的顺利发售,后来Roadster2干脆换成单速变速箱,加速反而更快。

  当时整个公司非常恐慌,感觉自己永远没有机会做出真正通过认证的电动车。然而,他们一直信仰的硅谷老前辈摩尔的摩尔定律拯救了他们,2008年IGBT发展进入高速期,更小,更快更高效耐用的产品彻底把Tesla推上了一个技术高峰。

  2008年6月第一辆Roadster发售,之后汤姆·汉克斯、乔治·克鲁尼、施瓦辛格、Google二老纷纷买入。Tesla在洛杉矶开了第二家4S店。2008年10月份给力哥Elon上任CEO,Tesla开始了真正的生死之搏。

  2008年的10月份无疑是生死存亡的时刻。第一款跑车产品Roadster出炉,原计划7万美金成本售价10万美金。由于变速箱的改进,成本飙升到12万,售价开始变成11万,给力哥在洛杉矶客户见面会上见到的满是一张张愤怒的脸,他说他那天差一点就没坚持下来昏倒在现场。Tesla面临的情况非常糟糕:卖车亏本,200号员工每天工资不断消耗,继续融资无人愿意接盘。我的好朋友G兄是公司第三号工程师,平常周二周四经常打打篮球,周末大家出来泡泡酒吧,那段时间憔悴的厉害。他跟我说,老大比他们压力更大,他另外一家火箭公司SpaceX第三次发射失败,已经没钱发射第四次了。

  Tesla何去何从?到底怎么办?摆在给力哥面前是这样一个情况:技术遥遥领先;成本短期无法大幅下降;现金即将用完。这个时候,给力哥Elon的真正实力终于发挥了。意识到公司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现金,他首先去了一趟戴姆勒,说服戴姆勒主席来Tesla参观。然后花了大概8周左右的时间,将一辆Smart Car改装成电动车,这其中包括底盘,电池,电动机和所有控制系统全部重新设计。

  不出所料,戴姆勒主席的对Tesla的技术大为满意,对Tesla投资5千万美金并且开始签订Smart Car核心部件的销售订单。之后的半年内,又拿下丰田Rav4的电池和Drivetrain的订单。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和戴姆勒的Deal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对于一个关注电动汽车超过10年的人来说,能给世界第二款经典电动车提供最核心的部件本身就是对其技术先进性的一种体现。

  可是,钱还是不够,非常不够。

  如果说2008年是生死存亡的一年,2009年就是奇迹不断的一年,给力哥Elon的战斗力终于爆表。首先2008年快速启动的model S计划进展顺利,设计、测试和样机制造在2009年上半年顺利完成,对于一个第一款产品还未完全成熟的年轻汽车公司来说,不得不说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都是惊人的。在众多的批评和质疑声中,朱棣文和奥巴马参观了工厂,Tesla成功拿下4.65亿美金的贷款用于生产Model S并且开始接受客户的定金。另外公司还需要6千万的流动资金用于生产、工程等费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