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现象,人们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3种,一是麦德龙未入乡随俗,得了“水土不服”之症;二是成都人观念滞后;三是因想占便宜者难达目的,故而抵制。不错,麦德龙是一家外资企业,能到中国市场来争城夺池,不可能不对中国的国情作一番深入的了解。
令人诧异的是,麦德龙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这是国际惯例,国家认可,绝不妥协。不妥协的后果不外乎两种,要么生存,要么死亡。难道麦德龙真的是放弃了它来中国赚钱的本意,不远万里只为跑到我们这里来“烧钱”吗?其实,大谬不然。深究起来,麦德龙的不妥协大有深意,它的经营之道简单朴实,那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长期以来,普通百姓购物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银货两讫,交易过程也就结束了。除非几千元上万元的“大件”商品,很少有人会想起向商家索要发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忘记了国家税收正是通过人们忽略掉的一张张不起眼的发票大量流失的。再者,就是一旦发生质量纠纷,消费者往往拿不出证据,只好独自承受一切后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中国人群体税法意识淡薄的必然结果。
现实生活中,有一类人的“发票情结”却是异常地浓厚,他们不但主动向商家索要发票,还要增开、虚开各类发票。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小集体或者个人的利益。这一类人具有不确定性,或是头戴乌纱的官员,或是手中握有采购权的小职员等,犹如毒瘤一样隐藏于社会的各阶层。麦德龙在开业的两个月中,无一例外地遭遇了这样一些人的轮番“攻击”,有要求更改其详细的商品罗列,或模糊其购物商品,有顾客要求将购买的上千元彩电填写成“办公用品”等,但麦德龙却一律说“不”。这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作为一家洋企业,却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麦德龙恐怕无意充当道德的说教者,但它所信奉的经营思想,正是我们曾经拥有但已略感生疏的东西:诚信。诚信能用金钱买到吗?不能!假以时日,企业将目光锁定在麦德龙,政府采购盯上了麦德龙,消费者因为信任而来到麦德龙,麦德龙不就走出了一步高招么?至少,麦德龙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条简单的道理:搞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要遵守规则。不守规则可能会有急功近利,但成大器者必定是那些坚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