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产:成功背后的曲折故事和烦恼

   2023-06-15 互联网3120
核心提示:很多人认为,郑州日产的成功得益于产品好,如D22皮卡、帕拉丁SUV;也有人认为,汽车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才能在经济全球

很多人认为,郑州日产的成功得益于产品好,如D22皮卡、帕拉丁SUV;也有人认为,汽车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获得独立生存的机会。郑州日产总经理郭振甫却认为,郑州日产不仅有一款好的产品,而且具备了做好这款产品并将其成功推向市场的能力——质量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订单制生产、先进的营销服务网络、科学的人力资源平台以及对上述一切起到良好支撑作用的企业文化。

  艰难的合资历程

  早在1993年5月,共同看好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未来的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中信汽车公司、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日产汽车公司和泰国三友机器制造公司等来自三个国家的五个股东,经过河南省批准,决定共同举资,组建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由于当时整车合资项目须报国家主管部门审批,加上项目的投资额超出地方政府的审批权限,河南省政府的审批被“判”为越权,这使得郑州日产几乎胎死腹中。

  1996年,项目终于获得批准,日产同意向合资公司增资,同时,中信公司与河南省政府达成了协议,中信拿出1.7亿元资金,受让了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和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的股份,成为郑州日产最大的股东。“可能好事多磨”,历史偏偏又和郑州日产开了个玩笑。由于日产和中方关于增资的汇率执行方面存在分歧,双方进行了长期的谈判。1997年,就在一切问题都将谈妥时,日产却突然陷入了经营危机,自顾不暇。增资事宜便被搁置起来,更不要提新车型引入的具体事务。直到2001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日产在其传奇总裁卡洛斯.戈恩领导的“复兴运动”后经营开始步入正轨,日产在中国的战略也开始调整。在戈恩的亲自过问下,经过中日双方多轮的谈判,正式制定了郑州日产重建的事业计划。日产增持股份达到30%,并相应增加对郑州日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等到合资公司的注册资金完全到位,已经是2002年初。历史的因素影响了企业发展,郭振甫也一直在感慨:“如果不是这样,郑州日产早就不是今天这种规模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