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超市因为不是大卖场,营业面积小,货架有限,如何跟家乐福、华堂这样的大卖场竞争?其中一个手段是靠不断优化更新商品结构来达到品种齐全、货物丰富的效果。另外一种手段就是整体的低价位和有力的促销,把商品的价格定得足够低,吸引周围的顾客,尽量拉动销售额。而这些首先就跟管理直接挂钩,每天的库存、进货、出货,从系统中都可以很清晰的反映出来。比如酱油,在每排货架上两行最多可以摆6瓶酱油,但从系统中反映出,日均出货量也就在一瓶左右,根据统计结果,把货柜上的摆放量从6瓶减到了4瓶,不仅可以更好的确保更新鲜的保质期,而且减少了压货,也减少了被占用的资金。一个小小的数字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并无奇特之处,但对于超市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李东升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超市的日销售额平均在200万元,库存减少一天,将不仅意味着仓库里的货物有更快的周转期、更高的库房利用率,更意味着账面上将足足多出200万元的现金。
利用系统中的数据,还常常可以分析出一些违背一般思维常规的细节。超市最好的位置一般在一人高左右的范围,但是货架密度大,空间比较矮,而下面的货柜为了能更方便顾客的视线,空间一般都比较高。所以,很多超市习惯把中、小包装的商品放在一些中间的位置上,把大包装的货物放在最下层。这种安排似乎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实际情况如何?顺天府从每天出货的数字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有很多大包装的食物出货量要好于零散的小包装,因为大包装一般是家庭采购一周的常备食品,而小包装则更适合于旅游、聚会等场合,因而对于很多商品,更合理的摆放位置是把大包装的食品放在顾客视线所及的中层货架而不是最底层,即使放在底层,也要设法让顾客容易看到。
顺天府利用信息化进行精细管理的例子还很多,比如采价系统。采价是超市每周要做的例行工作,也是监控竞争对手价格最常规的手段。在固定的某个时候,顺天府就会派员工到每一家店周围的竞争对手那里去抄价格,和自己的价格进行比较。在顺天府的采价系统里,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家竞争对手,竞争状态是高级、一般或是较低程度的竞争。当员工把搜集来的价格输入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分类,比如同一种商品,如果和竞争对手的价格相差不多,那各分店就有权尽快进行调整,保证响应的速度足够快。但如果遇到有的商品竞争对手的卖价低于了顺天府的进货价格,那这样的信息会立刻通过信息系统返回总部,由总部的采购经理找供货商谈判,要求按照更低的价格进货。因为这种原因,销售人员与供货商拍桌子、吵架的情况也不少,但公司的损失被减到了最低,顾客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如果没有采价系统,靠人的记忆或找资料来对比竞争对手的价格,根本无法发现问题。顺天府比较大型的供货商就有700家~800家,商品有成千上万种,信息的变化只有靠系统来实现控制。


